清朝抽烟好疯狂,康熙竟是老烟民

清朝抽烟好疯狂,康熙竟是老烟民

00:00
11:58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是烟民们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从古至今,染上这癖好的人可是不少,就算清朝的皇帝,也不能免俗。


《庭训格言》中,康熙皇帝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人上者,要想令行禁止,就必须自己以身作则,这样别人才会跟从。好比吸烟一事,虽然关系不大,但火灾往往因此引发,所以朕时时禁止。但是,朕并非不会吸烟,只是禁止别人而自己照吸不误,这如何能让众人服气?所以,朕干脆永久戒烟,以作示范。[1]


在这段记载中,康熙自己承认说,他幼年在养母家时,就已经很会吃烟了。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康熙的烟龄厉害了,他比一般人还要长得多,堪称“老烟枪”了。


烟草原产于北美,大约在十七世纪时,荷兰人将烟草传入中国,由此产生了第一批烟民。明末清初时,烟草开始盛行,由此引起了官方的关注。崇祯末年,明廷曾发布命令禁止种烟吸烟,同一时期的皇太极也曾颁布严令,凡旗人违反禁令栽种吃卖者,都按盗贼论处,枷号八日,游示八门,并罚银九两。地方上如有栽种烟草的,地方官负有连带责任,不管知道与否,都先鞭五十。


吸烟有害健康,这个道理古人也懂。在清代,有很多名医就认为,吸烟“熏灼脏腑”,“久服肺焦”,很多人咽喉肿痛失音,很可能就是吸烟引起。为此,有些名医甚至把烟草列入“毒草”的行列。比如康熙戒烟后,就曾对大臣说:“吸烟耗气,朕最厌恶吃烟之人。”


据说,康熙朝中有两位大臣最爱吸烟,一个是侍讲学士史贻直,一个是工部尚书陈元龙。这两位都是翰林出身,学问呱呱叫,但有一毛病就是特别嗜好吸烟。不管什么场合,他俩一向是烟不离手,视“控烟令”于不顾。某次康熙南巡,史贻直、陈元龙二人也随驾前往。一路上,两人是吞云吐雾,好不快乐。一行人来到山东曹州后,康熙决定给这两位来个小小的教训,于是当众赏他们一人一根水晶杆烟袋,并让他们当场试试。史、陈二人受宠若惊,谁料点燃后用力一吸,火星就顺着透明的烟杆直往上蹿,在“噼里啪啦”的炸响声中,火苗几乎就燎到了嘴唇。这下,可是把二人吓得魂飞魄散,慌忙把水晶烟杆放在了一边。在众人的大笑声中,史、陈二人出尽了洋相,此后也不敢放肆的大吸特吸了。


和现在的卷烟不同的是,清朝时的烟草分为旱烟、潮烟、水烟和鼻烟四种。四种烟中,康熙唯独不禁的是鼻烟。鼻烟是欧洲的商人和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他们先是以此为礼物,馈赠给了通商口岸的官员,后来又作为贡品进贡给了皇帝。在此供应下,康熙、雍正等人又将鼻烟赐给了亲贵大臣。由此,鼻烟也成为清朝上层社会中价格不菲的时髦玩艺儿。


鼻烟的主要原料其实还是烟草,只是烟质较好,并碾碎成末后掺入各色花露调制而成。平时,鼻烟末装入特制的鼻烟壶中保存,使用时捏上少许,吸入鼻中即可。鼻烟末被吸入鼻中时,吸食者会感到一股强烈的辛辣芳香味道,以至于连打几个喷嚏,所以有开通鼻塞、提神醒脑的功效。如《红楼梦》里,贾宝玉见晴雯头痛,就让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


鼻烟之所以风行一时,主要不在鼻烟,而在于鼻烟壶。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上,仍旧可以看到很多制作精美、形同艺术品的清代鼻烟壶,而这种风气的形成,和清朝皇帝的偏好有着莫大的关系。


大体而言,清代鼻烟壶的制作是从清宫造办处开始,随后才扩展到民间作坊。康熙中期时,清宫造办处已经能烧制出玻璃烟壶,此外还有更精美的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和瓷质鼻烟壶。作为资深爱好者,雍正对鼻烟壶的讲究更是精益求精。据记载,他曾多次下令制作鼻烟壶,并亲自确定式样。


晚清以后,清朝皇帝仍有吸鼻烟的习惯。如光绪皇帝早晨起床后,他一般先饮茶,接着“闻鼻烟少许”,然后才去慈禧太后处请安。不过,随着近代纸烟的兴起,鼻烟开始日渐其衰,最终接近消失。现在,有几句关于鼻烟的歇后语还在民间流传,比如“买鼻烟不闻——装着玩”,“闻鼻烟蘸唾沫——假行家”,这都是用来嘲笑有些人假充内行的行为。[2]


相比于鼻烟,清朝人吸食旱烟最为常见。旱烟用烟斗吸食,装烟丝的斗一般为金属制成,烟管用竹或木,讲究的地方主要在烟嘴,普通的用铜器或瓷器,贵重的会用到翡翠白玉。旱烟的烟丝,顾名思义,是晒干的烟草,其中也有不同的品种,其中劲最大的莫过于“关东烟”,劲儿小的有“白叶子烟”,这个主要看个人喜好。[3]


从记载上看,喜欢吸旱烟的清朝名人可谓比比皆是。尤其在乾隆朝,上自皇帝和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的平头百姓,概莫能外。譬如乾隆皇帝,有段时期他的烟瘾很大,一天都离不开。后来,乾隆突然无故咳嗽,太医诊治后说:“病源在肺,恐怕是吸食淡巴菰所致。”这里说的“淡巴菰”,就是烟草的汉译。乾隆听后,命太监不准再拿这东西进来。过了一段时间,咳嗽渐渐好了,乾隆也对烟草极为厌恶,并劝告大臣们不要嗜好此物。


烟草会让人上瘾,一旦吸惯了,要戒除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的随身一大宝,就是那个特大烟袋,这个还真没冤枉他。据记载,纪晓岚的烟瘾极大,人送绰号“纪大烟袋”。清史笔记《芝音阁杂记》中就说:“(纪晓岚)善吃烟,其烟枪甚巨,烟锅又绝大,能装烟三四两。每装一次,可自家至圆明园吸之不尽也。都中人称为‘纪大锅’。”[4]


乾隆下“禁烟令”后,纪晓岚并不理会,每日仍拿个特大烟袋,里面贮满烟丝,张口就吸,毫不顾忌别人感受。某日,轮到纪晓岚在四库全书馆中当值,他工作忙完,便把烟点上,刚美美的吸上两口,突然间太监宣他进见皇上,纪晓岚一着急,便把烟袋插入靴筒,随后入朝觐见。不巧的是,这次乾隆问的事情多,没过多久,纪晓岚就觉得不太对劲,脚上隐然发热发烫,可当时被皇上问话,又不敢乱动。又过了一会,他低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靴子突然冒烟,原来烟袋的火没有熄灭,结果把袜子给烧着了。这下,纪晓岚痛得要命,眼泪鼻涕直流。乾隆见后大惊,问他怎么回事,纪晓岚只好说:“臣靴筒里走水!”


当时的北方话,“走水”就是失火的意思。乾隆见状大笑,只好命他立刻出去解决。纪晓岚忍着痛,疾步跑到门外,把靴子一脱,里面早已是皮焦肉烂,好不凄惨。让人发笑的是,纪晓岚平时走路特别快,同僚们戏称他“神行太保”。这次被烧了后,纪晓岚走路一瘸一拐,人又送绰号“李铁拐”。后来,乾隆让纪晓岚为“失仪”一事写检讨,纪晓岚也是好文才,他援笔立就,里面有这么几句:“裤焚,帝退朝曰:‘伤胫乎?不问斗’”。这个马屁,引用的是《论语》里的典故,拍得很到位。乾隆心头一喜,便赐他烟斗一枚,准其在馆吸食,纪晓岚也得意的说,自己是“钦赐翰林院吃烟”云云。


旱烟之外,还有潮烟、水烟。不过,这通常是妇女吸食,一般的大老爷们是不屑于此的。潮烟,顾名思义,就是将烟草切细后加水稍为润湿,这样烟劲儿小一些。水烟需要借助水烟筒过滤吸食,所以比潮烟的劲儿更小一些。据记载,晚清宫廷中盛行吸水烟,不管皇帝还是后妃,都有此嗜好。当时,刚进宫中的小太监,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侍候主子吸水烟。据太监们的回忆,侍候主子吸烟是这样的:


“比如主子吸水烟的时候,把仙鹤腿水烟袋用手握紧,小水烟袋你得站着捧在手里,随时装烟,吹纸煤儿。你得掌握好点火的时间。这件事不经过长时间的留心观察是作不好的。那时候,清宫里的主子抽水烟、旱烟成了生活中的常事。一般是饭后抽水烟,平时抽旱烟,用不着主子吩咐,到时候得准备好,捧上去。”由此可见,清宫抽烟是如何情况了。


清末以后,机器化生产的卷烟开始在各大城市出现。比起传统的烟草,卷烟的携带和吸食更加方便,没过多久,就基本取代了原来的旱烟、水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烟草也算是完成近代化了。





[1]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已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康熙:《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3页。



[2] 刘厚生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5:家法礼仪》,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



[3] 橘玄雅:《清朝穿越指南》,重庆出版社2017年,第319页。



[4]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6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小小梅1209

    跟着温太医对清朝的烟有了认识和了解

  • 雪群1209

    又来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