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一年级上·李绅《悯农》| 夏天干农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07 一年级上·李绅《悯农》| 夏天干农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0:00
13:50

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老师小的时候学过的第一首诗,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

 

“悯农”是诗的题目,它的意思是:看到农民生活非常的辛苦,所以心里面感到很不落忍,感到很难受,很可怜他。那么这样的一种情感呢,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叫“悯”。

 

我们经常有一个词叫“怜悯”,就是可怜他,哀怜他。哀是悲伤,悲哀。因为看到对方很可怜,所以自己内心也感到很不好受,这样的感情我们就称之为叫“怜悯”,或者直接叫“悯”。

 

我们形容一个人品德很高尚,他看到别人过得不好,他心里面就很难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过得好,这样的情怀我们称之为叫“悲悯情怀”。

 

《悯农》是一组诗,它不是一首诗。他一共写了两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二首,而第一首呢,我们将会在二年级下学期学到它。为什么同学们现在只能学第二首呢?因为第一首它的思想要比第二首更加深刻。同学们现在还不太能够理解。

 

作者李绅是中唐时候的人。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唐代被分为哪四个时期呢?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李绅是中唐时候的一位诗人,李绅字公垂,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名叫绅,字叫公垂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绅是什么意思。“绅”是古代士大夫也就是贵族阶级他用来束衣服的带子。“公”是封建时代,中国古代时候最高的爵位。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词叫“三公”,指的是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所以李绅字公垂,意思是说他的这个衣服带子不是普通的士大夫的衣服带子,而是三公之位的人,爵位最高的人他的衣带。所以叫做“公垂”。“垂”来形容带子下垂的样子。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了李绅的父母希望李绅将来要做到三公的位置,后来果然李绅做到了宰相,那么就相当于是三公,相当于是大司空的位置了。

 

可见啊,我们要取一个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这首诗每句都很简单,同学们一听就懂。但是我重点要讲的是一个词。哪个词呢?我们先来把这首诗念一遍,请注意我在念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


锄禾(huó)日当午,

汗滴禾(huó)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首先不念锄禾(hé),它念锄禾(huó),因为它是《平水韵》当中五歌(guō)的韵。和我们学过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样,应该是“鹅(ó)鹅鹅,曲项向天歌(guō)”,它们是一个韵的。“汗滴禾下土”,滴是一个入声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又是两个入声字。

 

这首诗和我们上一节课所学到的王维的《画》都属于绝句。但是王维的《画》既属于绝句又属于近体诗,然而李绅的《悯农》它尽管属于绝句,却不是近体诗。它对平仄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它是属于古体诗。

 

我们怎么样判断近体诗还是古体诗呢?有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近体诗的韵脚一定是平声。当然有一些虽然押平声韵但是仍然不是近体诗的,我们以后再说。我们第一个最直观的判断标准就是近体诗的韵脚一定是平声。

 

而这首诗它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呢?同学们请找一下。

 

这几个字分别是:午、土和苦。它们分别是什么声调呢?这三个字都是上声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通话念起来是第三声的字。午,第三声,土,第三声,苦,第三声。

 

上声字和去声字、入声字都是仄声字,因此只要它的韵脚押的是仄声字,我们就说它一定不是近体诗,它一定是古体诗。

 

古体诗它的平仄不像近体诗那么要求严格,所以我们采用的是诵念的方法,而不是吟的方法。吟,我们讲过它的原则是:“平长仄短,韵脚回环”,而诵呢,我们只需要像我们在学《对韵歌》的时候,在学《咏鹅》的时候,我们去带有一点音乐上的修饰就可以了。

 

下面我来把这首诗诵念一遍: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再来一遍: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他写的非常的清新自然。首先他营造了一个画面:在日头当中的时候,太阳正在天的正中的时候,那是一天当中的午时。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从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的一点,这是一天当中的第一个时辰,叫做“子时”。那么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的一点,这是午时。这个时间呢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太阳照下来,也是日头最毒辣的时候。

 

同学们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当中,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更加没有干过农活的经验。什么季节我们去给田里面的禾苗去除杂草呢?是在夏季的时候。我们春天的时候,首先耕种,到了夏季的时候禾苗长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给它除杂草。

 

那么天是非常热的,太阳是非常毒辣的。我小的时候曾经去看我的一个同学,一个好朋友,他在河里面捉鱼。我们是那种小河沟,那个小沟呢,大概也就是一米那么宽。

 

他拿一个网,这个网呢是做成了一个笼子的形状,它其他的几面都是有网线的,只有一面是开着的。他把这个网放在了河沟的一头,自己从另一头走过去,一面走一面脚在水里面搅动,然后呢,小沟里面的鱼就全部的往前逃,它们就进了网。他把网一提起来,就能抓到不少的鱼,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也正是夏天,我就在旁边看,看了有好几个小时吧。后来我回到家,就发现我的后背,我的胳膊疼得不得了,原来啊我的皮肤全部被太阳给晒伤了。后来呢,我的后背,我的胳膊上面蜕了一层皮,这是我非常难忘的一个经历。

 

那么可以想象农夫在田里面耕种,在田里面给禾苗除草,除杂草的时候,他们工作的时间更长,被太阳晒得更加的厉害,所以他们经历的辛苦也就更加的深重。

 

“锄禾日当午”,交代了时间,交代了一个明显的时间,是在一天当中的正午的时分,太阳最强烈的时候。锄禾两个字有交代了一个隐藏的时间,就是它是在夏天。第二句是承接着第一句来的,锄禾日当午那么又怎么样呢?作者告诉了你一个非常直观的画面:“汗滴禾下土”。农夫的汗,一滴一滴地,大颗大颗地,流到了地里面去。这里面隐藏着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为什么汗是流到禾下的土当中?禾苗下面的土当中?作者实际上是想表达的是:这些禾苗之所以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农夫的汗水浇灌了它。

 

第三句意思上是一个转折。他说:“谁知盘中餐,”但是第三句的意思并没有完结,它要和第四句连在一起才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要连在一起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这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最重要的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哪个晓得会这样。哪个晓得我们平时吃的饭每一粒都是农夫辛苦生产出来的。

 

作为一首绝句来说,它的结构通常要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是意思的开始,第二句:“汗滴禾下土”是对于第一句的承接。而第三句呢,就应该意思上有一个转折,第四句是把整首诗的意思给合起来,把整首诗的主题给升华,让整首诗不再局限于只是描写一点景象,只是描写一点画面,而赋予了诗以更加深刻的思想。

 

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发生过无数次的饥荒的国家。每到饥荒的时候,老百姓没的吃,很多人都饿死了。饥荒之年有的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够把自己的儿女给卖掉。所以我们今天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碗里不要有剩饭。你能够吃多少,你就盛多少饭,不要有剩饭。要知道我们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在极其辛苦的状态之下生产出来的。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