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李峤是初唐时候的一位诗人,他曾经在唐中宗做皇帝的期间担任过宰相,只不过他担任宰相的时间不是很长而已。
李峤和他同时期的苏味道齐名,人们往往是把他们两个人放到一起说,并称为“苏李”。李峤的峤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字,我们今天也很少再用到这个字,它的意思是那种高高的,又非常尖的山。大家可以自己找一张纸画一画“峤”的样子。
李峤字巨山,意思是巨大的山峰,但是我们讲过古人的名字都是从经典当中来的,那么李峤字巨山又是出自于何处呢?原来古人认为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也就是说这三座海里面的山,相当于是海岛,上面居住着仙人,而最有名的一座仙山,就是蓬莱。另外还有两座是方丈和圆峤。
方丈顾名思义可能是指这座海岛,它四周是方方的。它可能很小,只有一丈那么宽,而圆峤呢,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个海岛的四周是圆的,但是它的上面又有一个高高的山尖儿。古人想象之中,在大海里面有这样三座仙山。因此李峤名叫峤,字就叫做巨山。意思是他是从海上仙山而送来的孩子。那么他的父母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寄托了希望他健康、长寿、能够得到神灵庇佑的意思。
李峤的这首《风》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诗。首先从体裁上来说,它们都是属于近体诗,也就是说每一句都是要讲究平仄的。当然它们也都是属于绝句,都是五言绝句。而从题材上来说,也就是说从他们写诗的内容上来说也是属于同一类的,都属于咏物诗。
什么叫做咏物诗呢?就是当你看见一件事物的时候,你通过诗的语言把它给描绘出来,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咏物,我们以后会学到很多这样的诗,它的题目当中往往都有一个咏字,咏的本义指的是拖长了音调来诵念诗歌,但是呢后来渐渐就可以理解为作诗的意思。
咏物也就是说我们根据某一种事物的特征来作诗。我们写的诗必须要符合这件事物的特征。比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画》就是这样的一首咏物诗。画的特征有哪些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四句就是在说画的特征。
中国古代用的纸,它往往能够保存上千年,所以一幅画,它的理论寿命是有一千年的。在这一千年之内,画上面的图像都是静止不动的,显得仿佛是永恒的一样。
咏物诗除了要能够符合事物的特征,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它必须要能够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王维的这幅画更多地是要表达佛教的思想,也就是说王维认为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的真相都是空,我们所以为的真相其实都是虚幻,这是佛教的思想。
李峤的这首《风》也一样,它的主题就是风,他是在咏风,以风为对象而作诗,叫做咏风。它的每句都是在写风的特征,风的情态。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前面四个字都要讲解一下。首先什么是解呢?解是晓得、懂得的意思。我们的老师经常问同学们说:“刚才老师讲的内容,同学们理解了吗?”理解的解也就是这里面“解落三秋叶”的解的意思。
通常情况下,只有人才能够懂得相互理解,只有人才能够晓得、懂得更深的哲理,才能够懂得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所以这里面说:“解落三秋叶“,就赋予了风以人格的色彩,风变得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理性,会思考,它懂得让九月的叶子落下来。
第二个字:解落三秋叶的落,落的本义是落下。但是这一句当中,他用了古汉语的一个特殊用法,叫做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得什么东西落下来。
三秋这个词非常常见,在古诗词当中非常非常常见。但是它的意思又非常多,它是一个多义词。在这一句当中,它的意思是指秋季的第三个月。我们的春夏秋冬是按照传统的农历来划分的,春天呢是一月、二月、三月,其中最美好的日子是二月份,它是百花盛放的时候。到了三月份花儿就凋零了,就落了。
秋天,是七、八、九三个月。到了农历的九月,也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份,天气转凉,树叶都开始纷纷落下,也就是我们诗句当中的三秋。所以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风,就像一个有理性的人一样,它懂得让九月份的叶子纷纷落下来,也就是说在九月份的时候,风一吹,树叶儿就纷纷地掉了。
下面一句仍然是把风比喻成是一个人,“能开二月花”。“解落三秋叶”说的是风无情的那一面,冷酷的那一面。风让树叶儿离开了枝头,落到了泥土当中去,让树干光秃秃的,矗立在寒风当中,给人一种非常凄凉的感觉。可是下一句马上意思就转了,他写出了风的另一面,温柔的多情的善良的那一面。“能开二月花”,能使得二月的花儿开放。这里面的开,本来的意思是开放,花朵绽放谓之为开,开花了。可是这里面它也是使动用法,是使得花儿开放。
二月是春天最美好的月份,百花盛开,可是它是因为有春风的吹拂。春风吹过来,万物复苏,气温上升,于是花儿也都争相开放。
这首诗的前两句,都是从风的主动的情态入手,它是一种正面的描写。可是后两句,作者马上就转换了描写的手法。他写了风经过的地方。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首先是“过江千尺浪”。
表示动词的过(guō),一般是念平声。表示犯了过错,才念去声,也就是第四声。这是古代的一个多音字,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存在过(guō)的读音了,但是在诗词当中,我们还是按照古音来念。风吹拂过江面,江上就起了一个一个的浪头。假使我们站在岸上望过去,就觉得那些浪头连绵不绝,所以说是千尺浪。千尺是形容浪头的连绵不绝。
尺,大概相当于我们的手肘那么长,从我们的手腕到我们的肘窝这个长度。千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入竹万竿斜”,斜,古音念斜(qiá),不念斜(xié),所以它是和第二句的“能开二月花”押韵的 。竹,是竹子,它本质上是一种草,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坚韧,也长得最高的一种草。诗当中的竹不是指一根竹子,而是指的一片竹子,或者说是一片竹林,乃至于是漫山遍野的竹林,只有这样它才可以入竹万竿斜。
风吹过竹林的时候,我们远远地望去,所有的竹子都顺着风的方向倾斜了过去。所以诗人称之为入竹万竿斜。
这两句就是在从侧面去描写风的力量,他不直接地去写风,但是风的力量、风的感觉都在这两句当中了。
下面我们再整体地念一遍这首诗,但是念的时候,我会强调每个字的读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里面的入声字有哪些呢?
落下来的落念落,三秋叶的叶念叶,二月花的月念月,千尺浪的尺念尺,入竹万竿斜的入念入,竹念竹,都是入声字。
下面我们来吟一下这首诗,它是一首近体绝句,所以它是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必须要采取“平长仄短,韵脚回环”的方式来吟它。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好,再听我来吟一遍,同学们可以跟着一起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所有的咏物诗,如果说它只是在单纯地描写一个事物的情态,那么它绝对称不上高明。真正高明的诗人,一定是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
这首《风》寄托了李峤的什么样的思想呢?换言之,在李峤的笔下,风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在李峤的笔下,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伟大的形象。它既能让秋天的叶子不再去眷恋自己的位置,你该干嘛干嘛去,让它落下来。又能让春天的花儿,欣欣向荣,开心地绽放。你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只要你站在江岸上看去,你看到那连绵不绝的浪头,你就知道那正是风在起作用。你站在高高的山上,望着连绵的竹林,你看着成千上万的竹子都弯下腰来,你就知道,这也是风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风有一个特别的含义。它代表着教化,代表着社会对于人的教育。所以这里面隐含着李峤的理想,他要做一个教化民众的士大夫。
古人认为,你要想做官做得好,就必须要推行教化。教化就是一种风,你做官所推行的政策,其实也是一种风。所以李峤的意思很明确,他的理想是要做一个好官,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所谓的“能开二月花”。同时,在老百姓之间有那种作奸犯科的人,他也绝对不会跟他们客气。这就是“解落三秋叶”。
我们的同学能不能想一想,以雨作为主题,李峤写风,我们就写雨,来写一首诗,模仿一下李峤的这一首《风》。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讲这首绝句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首绝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四句都是对仗的。前两句互相对仗,后两句又互相对仗,也就是说我们拿出前两句来它可以组成一副对联,我们拿出后两句来它又可以组成一副对联。
在讲《对韵歌》的时候,我们已经谈到了对仗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解落”和“能开”它们的词性、结构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对仗。“三秋”和“二月”词性、结构完全是一样的,是可以对仗的。
为什么说它们的词性、结构都完全一致呢?我们看解落是晓得、懂得去摇落三秋的叶子,所以落这个动作,是解的宾语。能开二月花的能开,也是说风有能力让花儿开放,所以开这个动作又是能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就是完全一样的。
而三秋,三这个数目字,是用来形容秋的,二月,二这个数目字,又是用来形容月的。秋是一个季节,月是一个月份,它们都是属于时间的类别,因此它们也都是可以对仗的。叶和花,那当然就都不用说了,它们都属于草木类,都是草木类的名词,也都是可以对仗的。
“过江千尺浪”和“入竹万竿斜”又是怎样对仗的呢?过江,江是一个名词,长江,珠江,黑龙江、鸭绿江,不管什么江,所有的江水,我们都可以统称为江。过江是风吹过了江面,那么江是过的宾语;入竹是说风吹入了竹林,那么竹就是入的宾语。因此呢,过江和入竹它的词性结构完全一致。
千尺和万竿,尺是一个量词,竿也是一个量词,什么是量词呢?比如说我们平常经常讲,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人,张、把、个,这些都是量词。那么千尺和万竿,都是一个数目字加上一个量词,所以他们的结构也完全一致,也是可以对仗(的)。
但是问题来了,千尺浪的浪和万竿斜的斜,它们是怎么可以对仗的呢?原来,我们古汉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它的用法是比较活的。在“过江千尺浪”这一句当中,浪你不能理解为是一个名词,而应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它的意思是掀起了浪头,或者说起浪了。
我们常说无风不起浪,所以这里面的浪就是起浪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所以可以和同样是动词的斜,倾斜,就是倾斜了来对仗。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我想很多的同学尽管是刚刚上一年级,才开始学古诗词,但是你们的父母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在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应该就已经让你们背过一些诗词了。我相信其中一定有杜甫的一首绝句,那么这首绝句呢它是七言的,也就是说它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这首七言绝句它也是句句对仗的。这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一首吗?还能把它背出来吗?
好,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下一期再见。
李峤(jiao4)如果按照老师的解释,是不是应该读(qiao2)呢?汉典APP查询是这个结果。我再查询一下中国汉语词典看看。
最后一题答案应该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后问题,答案应该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吧
我重新查了中国汉语字典,老师读的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