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一年级上·《对韵歌》 | 体会诗文的对仗之美

003 一年级上·《对韵歌》 | 体会诗文的对仗之美

00:00
32:41

以风雅为志,与圣贤为友。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

 

今天我们讲的是部编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古诗文的第一课:《对韵歌》。

 

《对韵歌》并不是古代就有的一个文本,它实际上是我们现代人,把两本书的内容糅合在一起,重新编成的。它根据的两本书,一本是《声律启蒙》,另一本是《笠翁对韵》。这两本书在清代都很流行。传说《笠翁对韵》的作者是清代著名的文人李渔。渔是打渔的渔。他有个别号叫笠翁,写了很多的书。但实际上这本书与李渔没有什么关系,是古人那些靠出版书赚钱的人冒用他的名字。因为他是名人,所以造假的人就假冒他的名字来出版。造假的人的水平不是很好,所以《笠翁对韵》这本书里存在着很多的错误。今天只要有人向你推荐读《笠翁对韵》,你就要当心了,对方一定是对传统文化,对国学不懂装懂。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人。

 

我们刚才说到李渔别号笠翁,什么是别号呢?我们今天的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实际上我们只有名,而没有字。古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字是用来解释名的含义的,所以又叫表字,就是用字来表达名的含义。像宋代的岳飞,字鹏举,意思是他像大鹏鸟一样向天上飞。举,在这里是向上飞的意思。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往往还有别号。名和字一般都是父亲或其他长辈所起,别号一般就是自己取的了。古人取别号,往往是为了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古人很重视自己的名,一般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直呼其名,而同学、朋友,只能叫他的字或者别号。我们今天只有名,没有字,所以很多人重名,也显得很没有文化。李渔号笠翁,意思是一个戴着斗笠的老头,斗笠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有宽阔的边沿的帽子,可以遮阳挡雨,通常这是在江湖上的比较自由的人常常戴的帽子。李渔给自己取这样的号,是希望做一个自由的人。

《声律启蒙》一般都认为是清代的车万育所写。但实际上这本书既不是车万育所写,也不是清代的作品。这本书是元代就有的一本书,本来叫做《声律发蒙》,作者叫祝明,车万育是一个小偷,偷了祝明的书,改成他自己的名来出版。元代是在清代以前的以前的一个朝代,清代以前是明朝,或者叫明代,明朝以前就是元朝,或者叫元代。


车万育把《声律发蒙》每一章的四段都删掉一段,变成了三段,又对一些句子进行了改动,他的改动都是不必要的,改得都没有原来的好。车万育删改了《声律发蒙》,并换了个书名叫做《声律启蒙》出版,这种行为非常恶劣。并且由于古代的教育不规范,所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所以清代的《声律启蒙》出现了无数的版本,而这些版本或多或少都有很多的错误。我们今天要想去读到非常标准的、非常权威的《声律启蒙》,就应该去读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元代的祝明所撰写的《声律发蒙》。

    

为什么祝明要编《声律发蒙》这本书呢?为什么车万育要剽窃《声律发蒙》这本书,改名叫《声律启蒙》出版呢?原因是有市场,也就是说大家都要去买。包括《笠翁对韵》,尽管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清代还是有很多的私塾,也就是私人办的小型的学校,教小孩子们学《笠翁对韵》。这与古人读书的目的有关。古人读书有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所谓的识文断字、知书识礼。首先要做到识文断字,也就是写出的字,基本上都认识,能确定是什么意思。这样就不是文盲,可以自己去阅读,从而发展出良好的心智。其次是通过读书而懂得了待人接物,懂得了人情世故,这叫知书识礼。除此之外,古人读书也有很实用的目的,就是为做官作准备。清朝人主要是通过考试获得做官的资格,这种用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叫科举,是从唐朝开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清代科举考试有一门科目是必考的,叫做“试帖诗”。所谓“试帖诗”就是规定好了诗的题目,规定好了诗该押什么韵,规定好了诗一共有多少句,是一种有着非常严格的格式要求的考试文体。一个人要想在“试帖诗”的考试当中拿到高分,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必须要注意,就是必须能押上韵。

 

怎样才算是押韵呢?不能说我们根据平常说的话,听起来押韵就是押韵。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广东人,他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押韵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一个很著名的笑话,是说北方人让广东人念:“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北方人听起来像是读音都一样,但其实在广东人说起来,听起来,每个字的读音都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将要学到的很多的诗词,在古代的时候是押韵的,可是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念起来完全不押韵。


古代人很聪明,很早就发现我们伟大的祖国,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是这个国家地方非常大,地方大就导致了北方人和南方人,东边的人和西边的人,他们说的话,他们说的方言,差别非常的大。第二个特点是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历史悠久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古人说的话,和我们今天的人说的话差别又很大。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南北东西全国各地的人都说一样的话?让古人和今天的人都说一样的话?这个办法被一千多年前隋朝的一群人给想出来了。他们的办法就是编一本韵书。凡是写诗,凡是作韵文,要押韵,都是依照韵书来写。——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并不是只有诗才需要押韵,还有很多的文章也是要押韵的,这些要押韵的文章,就叫韵文。有了韵书作标准,不管你是东西南北中哪个地方的人,你在念诗的时候,都要按照这部统一的韵书来;不管你是念现在的作品,还是念古代的作品,你都是按照这部统一的韵书来。

 

他们在编韵书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地方读音的不同,也充分考虑到了隋朝的时候,和比隋朝更古的时代,它们的读音的不同。所以这本书确定的押韵的标准也能被唐朝人接受,并且被唐朝以后的朝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所接受。他们编成的这本韵书非常伟大,书名叫《切(qiè)韵》。

 

切(qiè)就是切东西的切,不过这里念去声,也就是第四声。当然,在古代切这个字既不是第一声的阴平,也不是第四声的去声,而是一个入声字。切(qiè)是什么意思?切(qiè)就是拼音的意思。把两个字连在一起,一个字取上一个字的声母,一个字取下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就是一个新的字的读音。这是古代人发明的拼音的方法,叫做“反切(qiè)”。

 

《切(qiè)韵》到了唐代就改名为《唐韵》,一共有206个韵,我们称之为206个韵部。韵书里的每一个字像是一个军人,一个战士,凡是在同一个韵的战士,我们就把他编成一支部队,所以叫韵部。唐朝的时候,有很多的韵部是可以通押的,就是说它们本来不是在一个部队,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常常把它们编到一个军团里,共同作战。这就叫“通押”。如果我们考虑到通押的情况,那么实际上唐朝人押韵一共用的是106个韵。

 

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觉得,既然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几支部队总是一起打仗,干嘛还把它们分开呢?我们不如把它们合在一起吧,于是就直接给它们进行了简单粗暴的合并。由此直接合并成106个韵。当时北方的山西是全国的出版中心,山西有一个地方叫平水,是专门出版非常权威的书的地方。在平水,有一个机构叫平水经籍所,当时有一个叫王文郁的人,他最早把206个韵合并成106个韵,并且在山西平水经籍所印刷,由此我们就把宋代的这106个韵称作平水韵。这也是宋代以后我们作诗所必须遵循的押韵的标准。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说法,说山西平水有一个叫刘渊的人,他在南宋的时候改革了韵部,编成了平水韵。两种说法可能都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从宋代以来我们就一直把平水韵当成我们押韵的标准。其实唐代人尽管没有平水韵的称呼,但是它的押韵标准和平水韵也是一致的。

 

《对韵歌》不是诗,而是韵文,就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也都不是诗,而是韵文。《对韵歌》押的韵是平水韵的第一个韵,叫做“一东韵”。东方的东。平水韵当中一共106个韵,它每个韵前面都标明了次序,比如说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冬天的冬,冬天的冬和东方的东在唐代的时候,读音差别很大。宋朝人发现,唐朝人绝对不把这两个韵放到一起用,唐朝以前的人也很少把它们放到一起用,所以就一直把这两个韵,也就是这两支队伍分开来使用。

 

平水韵是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这样一路顺下来,但是并不是一直顺到第一百零六。因为我们上节课讲过,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所以平水韵又把106个韵分成平声的韵部、上声的韵部、去声的韵部和入声的韵部。平声字在汉语里面最多,所以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平声有十五个韵,下平声也有十五个韵,一共是三十个韵。所以刚才说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都是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一直顺到上平声的十五删,下平声从一先开始,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一直顺到下平声的十五咸。上平声和下平声是什么意思呢?我小的时候也不懂,我以为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阴平就是上平声,普通话中的阳平就是下平声,后来发现完全不对呀,有的字是阴平,也就是第一声,它偏偏在下平声当中,有的字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它却出现在上平声当中。我一直到很大了才知道,所谓的上平声和下平声,指的是平声字上卷和平声字下卷的意思。假使说把平声字编成一本书的话,这本书要分上下两册,上平声就是上册,下平声就是下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平声字太多了。

 

由于古代科举考试考写诗,诗的押韵只能在三十个平声字的韵当中去挑选。所以,《声律发蒙》以及抄袭它的《声律启蒙》,还有《笠翁对韵》,就只是写到了平声字的三十个韵。

 

《对韵歌》是从《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当中分别择取一点,再把它合在一起的。我想,教材的编撰者之所以要把这首《对韵歌》放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其实是表现了对于传统的敬意。

 

教材的编撰者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这首《对韵歌》,对我们的汉语的特征产生兴趣。我们汉语有一个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不具备的特点,就是非常地讲究对仗。什么叫对仗呢?古代的时候,皇帝大官,有身份的人,他们要出行了,前面就有仪仗队。仪仗队的人数一定是双数,分成两排,这两排里面的每个人都要对齐,所以把诗和文章当中类似的句子叫对仗。

 

我们春节的时候贴在家门上的对联,是大家最熟悉的对仗的形式。上联是多少个字,下联就必须也是多少个字,上联和下联在节奏点的位置,它们的平仄是非常讲究的。

 

比如说,一副对联上一联是七个字,下一联也得是七个字,七个字的句子,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这三个位置是节奏点,所以二、四、六的平仄就非常严格。上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下句的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上句的第四个字是仄声,下句的第四个字就必须是平声。第七个字,也就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它的平仄也必须完全相反。

 

我们今天很多的名胜古迹挂的对联,都是今天的书法家写的,基本不对仗。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没有读过《声律启蒙》,没有学过怎样去对仗。同学们想通过《对韵歌》这节课来学会对仗,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时间太短了。但如果我们因为读了《对韵歌》,而对对仗的问题产生兴趣,将来想再去学习《声律启蒙》的话,那你就能真正懂得对仗了。

 

现在有很多人讲《声律启蒙》,但建议大家都不要去听。首先绝对不要听用普通话朗读的《声律启蒙》,因为普通话当中已经没有入声字了,而且有很多的字,它在古代是多音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一样。但是今天普通话当中已经不区分了。如果不把这些多音字的意思搞清楚,读音搞清楚,你在读古代的诗词的时候,对诗词的理解就完全是错的。所以《声律启蒙》是绝对不能用普通话来念的。其次《声律启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如果不是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不可能正确理解。而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故事,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声律启蒙》,从而切实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和历史文化知识。

 

我们学习《声律启蒙》,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有助于熟悉平声字的韵部。我们教材里选得最多的是对声律要求最严格的近体诗。近体诗包括了律诗和绝大多数的绝句。近体诗只能押三十个平声韵,这三十个平声韵在科举时代,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去参加科举考试,“试帖诗”出韵了,就会一票否决。

 

清代有一个叫做高心夔的人,他参加咸丰己未科的会试及格,但还要参加下一场的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考,可是他殿试的时候所写的试帖诗就出了韵,所以他就被列为第四等。到了第二年,是恩科殿试。恩科是这一年本来不应该举行进士考试的,本来是三年考一次。但是因为皇帝特别开恩,允许今年再考。所以同学们还是很幸福的,因为你们每年都可以参加高考。

 

他参加这一年的恩科殿试,“试帖诗”又出韵了,所以又列为第四等,那就只能外放做一个小小的知县。他两次出韵都是出在上平声的第十三个韵部,叫十三元的这个韵当中,因为十三元的韵部,它的读音非常复杂,它大概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字的韵母大概是/an/的音,另一部分字的韵母是/uen/的音,所以他就搞错了。以致于他的朋友,也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王闿运,就写诗讽刺他:“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你两次参加殿试,你都列了第四等,你平生两次做了四等,“平生两四等”,那要怪谁呢?该怪十三元这个韵太复杂了,该死的十三元啊。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熟记这三十个平声韵呢?就是要学《声律启蒙》。《声律启蒙》就是依照平声字的三十个韵写成的,它的每一章,都是押这个韵当中的字。比如上平声一东韵,我们看它的第二节:

 

(普通话)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刚才我是用普通话来朗读的,但实际上我们是应该用有入声字的念法,像古人一样带着音乐的节奏去诵念它: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我们看看哪些字是入声字呢?入声字的特点是非常的短促,像爆破一样,好像是炮仗忽然一下子炸开了,具有爆破般的特征。

哪些字呢?雪,雪对风,雪。宿鸟不是念宿(sù)鸟,宿。三尺剑,不是三尺(chǐ)剑。六钧弓,六不是六(liù)。岭北对江东,不是岭北(běi)。两岸晓烟杨柳绿,不是杨柳绿(lǜ)。一园春雨杏花红,一二三的一,它是入声字。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客和一。

 

我们去学习《声律启蒙》的第二个好处,是因为《声律启蒙》里都是对仗的句子,有利于我们通过去背诵、诵念《声律启蒙》而去培育对仗的意识。我们通过去诵读《声律启蒙》,我们就学会了对仗。学会了对仗,我们就可以去作诗,可以去填词,或者最简单的,可以去写对联了。

 

学习《声律启蒙》有第三个好处:因为《声律启蒙》当中,很多的句子并不像我们的《对韵歌》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只是上下句很优美的词组织在一起。它有很多的句子是用了典故的,它的背后有非常深刻的或者非常有趣、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我们通过去读《声律启蒙》,就掌握了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就会掌握更多的词汇,写作文也比别人要容易得多。

 

在2021年,我会推出一档节目,专门讲《声律启蒙》。我讲的《声律启蒙》,一定可以使同学们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它就是通向古典文学的一把金钥匙。


下面我们回到《对韵歌》的课文当中来。首先大家先听我用大明国子监官音给大家诵念一遍。《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青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好,听完了我的诵念,请同学们思考:这里面哪些字是入声字呢?换句话说,哪些字的发音非常短促呢?好,我们的答案是下雪的雪、柳绿的绿,这两个字是入声字。同学们回答得对吗?

 

《对韵歌》一共是六副对子。这六副对子其中有四副对子是单字相对,就是一个字跟另一个字来相对。另外两副对子是两个字的词来相对。单字相对的:云对雨,云和雨在古代都属于天文类,雪对风,雪和风也都属于天文类,它们是同一类别的,所以可以相对。云是平声字,雨是上声字,也就是说它属于仄声字,上声、入声、去声都是仄声字。雪,我们要念雪,也是一个入声字,它是属于仄声字。风是平声字,它们是可以相对的。花对树,花和树都属于草木类,所以可以相对。花平声字。树去声字,那么也是仄声字,所以可以相对。鸟上声字,上声字也是属于仄声字,所以它和虫这个平声字是可以相对的。鸟和虫都是属于鸟兽类,所以它们也是可以相对的。

 

山青对水秀,山青,山怎么样?山很青,水秀,水怎么样,水很秀美,后一个字都是在形容前一个字的。所以它们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们是可以相对的。同时山青两个平声字,水秀两个仄声字,水上声字,秀去声字,都是仄声字,所以它们是可以相对的。柳绿对桃红,柳怎样呢?柳的色彩是绿色的。柳树的叶子,它是绿色的。桃红,春天开的桃花,桃花的颜色是粉红色的,绿是形容柳叶的,红是形容桃花的,所以它们的结构也是一样的,所以它们也是可以相对的。

 

下面,请同学们再跟着我一起诵念《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青对水秀,柳绿对桃红。”我们再来一遍:“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青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下一次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虹_6q

    请问什么时候更新到初中的内容呢?有文言文精讲吗?

  • huhuhu17

    内容棒,但对于小学低年级是不是有点深?

  • 石小敦

    老師的課正統

  • 听友379088100

    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