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76期: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征兆(值得一读)

2020-1076期: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征兆(值得一读)

00:00
12:14


有书君说


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


平日里没有多少人的海滩,如今却人山人海,这些人中有普通百姓,有商人,还有一些外来的传教士。


他们之所以聚集于此,便是为了见证这“惊人一幕”——虎门销烟。


只见林则徐一声令下,海水被引入放有鸦片的池子中,一时间烟雾升腾……


这场禁烟运动改变了林则徐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林则徐,无疑就是这先知先觉者。


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究竟是如何影响近代历史进程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林则徐的故事。




19世纪初,清王朝国势衰颓,封建社会逐渐没落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则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贪婪眼光射向逐渐沉睡的东方大国中国。


19世纪三十年代,中外贸易中,中国仍然处于优势。


英国人为了改变与清政府之间的贸易逆差,便使用卑劣手段,向清朝进行鸦片输入。


随着鸦片的大量涌入,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吸食鸦片的烟鬼成千上万,这不仅打破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优势,更危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对于这些状况,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其实在很早之前,清政府也小打小闹地禁过烟,比如乾隆时期禁止内地商人贩卖鸦片,嘉庆皇帝更是下令禁止鸦片输入,但似乎都没什么效果。


究其原因还是烟民队伍庞大,官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禁止鸦片会影响朝廷税收,于是禁来禁去,需求量竟不减反增。


这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起了清廷的财政危机,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


为了防止英国人的鸦片贸易进一步攫取国家利益,1838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针对鸦片泛滥的问题,向道光皇帝上奏:

“如今鸦片流毒天下,若置之不理,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此时的道光仍未下定决心,但后来故事的发展却让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禁烟,因为大清皇族中竟然也多有“吸食鸦片者”。


鸦片之毒,竟已深入“骨髓”,这让道光帝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在认真权衡其中的利弊后,道光帝终于下了一道谕旨——“林则徐着京陛见”。


林则徐入京后,一连被召见八次。三天后,更是被封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皇帝看着踌躇满志的林则徐,毅然说道:“积习永除,根株断绝,仰体朕心,为中国除此大患。”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开始了。


到了广州之后,林则徐传讯十三行洋商,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要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禁烟期间,林则徐还曾写了一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照会,质问女王明知鸦片有害,还故意输入中国。


但林则徐的这番义正言辞却被英国人认为是“苍白的语言,无力的威胁”,甚至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笑你的,我干我的,既然你不相信,我就用实际行动让你相信:这烟,我禁定了!


林则徐采用雷霆手腕,一方面针对广东境内中国瘾君子和鸦片商贩进行严打,一方面直接去找洋商的麻烦。


他撕破英国人的伪装,雷厉风行地收缴了鸦片近2万箱,并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与此同时,林则徐意识到英国可能会因为查禁鸦片问题向中国发起挑衅,因此特别重视广东的海防建设。


他把美国旗昌洋行的武装商船“剑桥”号购买来,更名为“甘米力治”号,并将之改造成装炮34门的训练舰,以此提高广东水师的实战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敌人的威慑作用。


林则徐在广州展开的禁烟运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


就在他55岁生日时,道光皇帝还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似乎一切都进行的异常顺利,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大大超出了林则徐的意料。



(林则徐)




1840年,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这年6月,英国以绝其贸易,烧其鸦片为由,侵犯清廷海防,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因为林则徐在广州早有防备,英军没有可乘之机,便转而北上抵达天津大沽口,兵锋直逼北京。


这时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急得团团转,他一边喋喋不休地骂着林则徐,一边与大臣商议对策。


道光焦急万分,而林则徐似乎异常淡定,此时的他并不把英军放在眼里,还上书道光皇帝说: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大意就是,英国人天生怪种,腿直腰硬,只要他们敢上岸,那是一推就倒,一摔就残,废物点心一个,我们随便一个百姓都能弄死他们。


今天我们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可在当时,这已经是我们民族中的智者对世界的认知了。


由此可见,当时国人的普遍认知已经到了何种闭塞的地步。


《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今的清廷是不知己、不知彼,那自然是百战百败了。


两年之后,清朝政府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林则徐也从大功臣便成了“国家罪人”,道光皇帝下旨将其革职,并将他发配到新疆伊犁。


就在这一瞬间,功与罪便交织在林则徐一个人的身上,但此时的林则徐却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功罪,而是思考着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西之差距究竟在何处?


林则徐感慨道:

“剿夷而无船、炮,是自取败也。


若不于此求所以制敌之方,即远调万军,亦只仅临阵之一哄。”


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惊醒了梦中人林则徐,严重的民族危机让他最先从闭关自守中觉醒,开始以全新的态度看待世界。


他一方面阅读大量外国书籍,另一方面又派人到广州、澳门等地“日日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购其新闻纸”。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黼曾说,林则徐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真正的林则徐则慢慢地觉悟了西方的先进。


为了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林则徐还着人编译了《国际法》,他也因此成了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




林则徐之所以下如此大的气力去学习西方经验,是因为他秉持着经世致用的理念——“师夷长技以制夷”。


看待历史,就要用历史的眼光,我们不能站在后世的“制高点”上来俯视前人,也就不能奢求一个刚刚接触到外国先进器物的人,去搞什么先进政治制度的改革。


这是林则徐所处时代造成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局限。这种局限,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打破,先贤不能,我们也不能。


不管怎么说,林则徐购置、仿造西方武器的行为在当时具有开风气的倡导作用,无论是他在粤期间或是离粤之后,广东及沿海各省都有人继续致力于学习和引进西方武器的活动。


林则徐被革职后,曾上书请求戴罪赴浙效力,他说道:

“我们应该用通商的关税作为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如此则制夷可行。”


结果,一片赤诚换来的却是道光皇帝“一派胡言”的朱批。


道光完全否定了林则徐制炮造船以制夷的主张,于是,被革职的林则徐只好告别妻儿只身前往新疆。


在离别之时,他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之名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中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成了后世有志者的“座右铭”,每每读之,令人神往。


林则徐到了新疆后,也没闲着,因为他发现了更大的危机——沙俄对清政府的威胁与日俱增。


早在林则徐到新疆的前一年,沙俄便已侵吞了哈萨克地区约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林则徐意识到不久的将来,沙俄的魔爪一定会染指新疆。如果清政府不重视,新疆大面积的土地将进入敌人之手。


于是他在新疆任职期间,不顾年高体衰,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多城,正是因为对西北边境的实地考察,他收集到了许多可用资料,以备后人守护新疆之用。


后来,告老还乡之际,林则徐途径长沙,把在新疆收集到的资料送给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并深情地说道: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于你。”


林则徐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自己“以夷制夷”的目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林则徐的“制夷”梦想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继承和实现。


正是他那份资料,为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虽然林则徐“以夷制夷”是为了维护清廷统治,但他也有意无意地把中国人以儒家经典为坐标的知识架构延伸了出去,认识并接受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新知识系统。


康有为曾说:

“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

是林则徐让固步自封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是林则徐让有识之士接过了“振兴中国”的火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千年未有之变,百年复兴之源,由他而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