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53期: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上海记忆】53期: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00:00
04:39

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过去上海人爱用手帕,男女老少出门都要带上一条,弄脏了回到家洗了晾干继续用,钟爱的手帕甚至一用好多年。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渐渐不再依赖手帕,被即用即弃的餐巾纸所取代。但这份手帕情节始终印刻在上海人的脑海里,成为一段温柔的回忆。 


1840年后,欧美手帕输入中国。20世纪初,英国塔牌手帕、瑞士双鱼牌手帕、捷克三花牌手帕,在沿海城市供应日渐增多。 


1915年,上海源昌手帕厂,以日本漂布为原料,制成棉布手帕在市场出售,吸水性较丝巾为佳,很受市民欢迎。1922年,该厂学习日本石印技术于次年推出石印手帕就是用染料的印花手帕,因其款式新颖、花样美观,市民称之为文明手帕。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阳手帕厂等几家织造手帕厂,按英国塔牌产品,试制织条手帕,不久推出40支单面缎条手帕,成为手帕品种的一大发展。以后,从石印、绣花、抽纱等手帕逐渐增至近20个品种,部分高档产品出口。至30年代后期,汉阳厂飞鱼牌手帕在香港及南洋群岛已较有名气。 


20世纪40年代,是手帕产品发展较快的时期,由于纺纱技术改进,精梳纱增多及漂整技术改进,手帕质量不断提高。汉阳手帕厂、寰球手帕厂等先后推出高档棉织缎条手帕,九星厂、寰球厂还推出十二生肖手帕、双面缎条提花手帕等。40年代后期,国产手帕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额占生产量的50%左右。 


20世纪50年代后期,寰球手帕厂自制成功牙边手帕缝纫机,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牙边手帕。产品在香港引起轰动,港商大量订货。60年代初,产品质量与瑞士月牙边手帕并驾齐驱,并大批出口到世界各地,每年为国家创造数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20世纪60年代,上海手帕新产品不断增多,每年有新品种10余只,新花样数百种。先后推出的品种有双面石印手帕、水印手帕、缎边手帕、挖花手帕、仿绸手帕、剪花手帕、涤棉手帕、绣花手帕、锁边手帕、儿童手帕、抽纱手帕等以及高级礼盒手帕。 


70年代,继续不断推出多种新产品,时常供不应求。 


20世纪80~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手帕生产吸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先后推出机绣手帕、薄型手帕、手卷边手帕、双层手帕、手绘手帕、毛巾手帕、西装手帕、小包装手帕、纱罗影迹手帕等新品种,还恢复手帕花篮的生产,使产品向高档化、装饰化、礼品化、工艺化迈进。 


也是从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不再依赖手绢,即用即弃的餐巾纸逐渐取代了需要反复洗的手绢。 


本期《上海记忆》由上海发布和喜马拉雅的共同出品。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周宝平、阮天霖

播音:DJ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