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白话文】致诸弟:凡行公事需深谋远虑

24.1【白话文】致诸弟:凡行公事需深谋远虑

00:00
09:08

导语 

  这封信是咸丰元年八月曾国藩从北京家中写给远在家乡的四位弟弟的。此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广西发展壮大,临近广西的湖南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湖南本地会党纷纷想要起义响应太平军,曾国藩的家乡也不乏响应起义的人。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在信中给几位弟弟提出了应对的计策,同时,针对几位弟弟想要捐钱弥补地方财政亏空,挽留地方官的做法,曾国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谈完国事,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又谈及家事,给最小的弟弟曾国葆谈了不少读书、做人的道理。

白话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


  八月十四号往家里寄了第九号家信,到十七号接到家里来的第七第八号信。很高兴得知你们最近所有的事情。


  左光八是咱们老家最大的强盗头子,能够根除他的势力,把他的老窝端了,那么对我们家乡长远的安定大有好处,能做到这件事当然是大功一件了,肯定能为家里积德啊!湖南的会党互相勾结,互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总督程先生专门到湖南来,就是奉了皇上的旨意来处理这件事情的。可能也是怕广西的“匪徒”无路可走流窜到湖南来。他们一旦到了湖南,那么湖南的土匪也会跟着起来闹事。左光八这一伙,想必还不是他们团伙里规模较大的那一类,但在我们湖南处理他们,仍然不能行为太过激,以免引发更大的骚乱、事变。现在我听说他正在请地方上的士绅推荐担保,打算改邪归正,从良。而且要参与抓捕盗贼,为国效力,这是个好机会。如果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也要抓住机会消灭他,不能用力过猛,做事太急。事情展开往往很容易,但想要收回就难了。


  公开讨论粮饷这件事,如果真是家乡人共同 的愿望,那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至于说让大家捐钱来弥补政府的亏空,那咱们家千万不要出力。政府亏空大概有一万六千两之多,用铜钱来算的话大概需要三万好几千,分派到各家头上,基本都要一千吊。现在说要捐钱弥补政府亏空的,都是那些非常有钱的大地主,一时冲动急公好义的豪言壮语。将来如果真这么做分派到各家头上,肯定还是精明有权势的人家出钱少,又在官府面前讨好。老实愚笨的人家出得钱多,还不免要被别人勒索。穷乡僻壤的小康家庭,肯定会因此而怨声载道的!何况这样的风气一旦开启,那么下次其他官员来咱们这里,肯定会拿之前向老百姓借钱办公、弥补亏空的先例说事,可能也会分派任务到老百姓头上,到那时想推辞都没有话说。如果都拿之前的例子说事,让这种行为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来一个官咱们就帮一个,那么咱们老家从此就没有安息消停的日子了!


  替公家办事,一定要深谋远虑啊!这件事如果地方名流、士绅都有意向,那么咱们家也没必要阻拦,如果说是咱们家先倡议的,那绝对不行。而且官员补缺的办法都是固定的,什么职位空出来了什么人有资格补上,即便是巡抚、布政使这样的地方首脑也不能改变哪怕一点点。四弟在外面历练了这么多年,连这个都不知道吗?朱县长如果轮不到班,那么即使大家出钱弥补了政府的亏空,整个县人都挽留他,那么按照现成的规矩,依然没法留住他。如果确实轮班可以轮到他,那么即使亏空没有补上,也不能不补上这个空缺,继续当这个官。这中间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变通,那就是总督或者巡抚亲自上奏皇帝汇报。但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敢完全违背老规矩。季弟他来信说的好像,朱先生能不能当上这官全看这亏空能不能补上,恐怕也不完全是这样的。


  曾仪斋如果是革职,那他就不能再穿官服了。如果他是因为官员考核没通过而退休在家,那么还可以穿。


  季弟有志于心性义理的学问,我看了他的信,心中十分开心。人没有不能成为圣贤的,能否成为圣贤,绝不在于读书的多少。我的弟弟啊,如果你真的有志于心性义理的学问,那么一定要熟读“小学”书籍还有家里的“五种遗规”这两类书。其他的那些书,如果能读更好,不读的话最开始也没什么坏的影响。照样可以成为天地间的完人,父母的好孩子,不能读书只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有提高。不但四六句、古诗可以不看,即便古文这个弟弟你愿意学的方面,不看也没什么关系。但一定要坚持看“小学”、“五中遗规”两种书,读一句算一句,读十句算十句,比读那些只能死记硬背的文学作品强万倍。季弟又说,希望能够尽孝,凡是父母的命令一定要听,这方面尤其弥补了我的缺憾。我在北京十多年了,很少能回家探望,没法在家取悦父母,心里愧疚,没有一刻释怀过,如果各位弟弟在家,能够开心的侍奉父母,,一点一滴,默默的孝顺他们,那么我能够为国尽忠,你们在家尽孝,难道不也是家里欣欣向荣的好兆头吗?希望各位弟弟能够坚持这种志向,每天都不要忘记,这样我心中的羞愧或许就能消退了,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想说的话说的连十分之一都没有,等以后慢慢再说。


  哥哥曾国藩亲笔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号二更

结语 


  结合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曾国藩仕途一帆风顺,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应对家乡的农民起义,还是捐钱弥补地方财政亏空的事,曾国藩都根据实际情况,从长远的利弊得失考虑,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就像曾国藩说的,做事,尤其是处理公务,一定要能“深谋远虑”,而这种深谋远虑显然是他几个弟弟当时所不具备的。


曾国藩一直恪守儒家的道德伦理,成为圣贤,达到“内圣”的境界是他毕生的追求,所以当他最小的弟弟曾国葆有志于“心性义理”的学问时,曾国藩十分开心。曾国藩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一定要读书从小处入手,学习要从最基本的语言、道德知识入手。而志向则要从大处立,做事情不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的纠缠。他的这些观点也很值得借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