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附王叔和《伤寒例》3-3

卷末附王叔和《伤寒例》3-3

00:00
12:34
卷末附王叔和《伤寒例》3-3

程氏曰: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变者,不同也)。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即湿热病),有热病(暑热病也),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形。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难经》之文如此,盖以名为伤寒,而其类则不同,恐人混而为一,故特从脉上辨出风、寒、暑、湿、温、热来。
何意扁鹊方欲从伤寒之类四字上分出来,叔和竟将伤寒之类四字上合将去?更奇者,脉上不生出病,劈空变出病来,荒唐极矣!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时气不知,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极,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生死之要,应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
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
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辨,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唯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知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多,不当与也。何者?
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六七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当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欲饮水自愈,小渴亦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胜数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欲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凡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程氏曰:上条刺法从温,此条脉法又不从温,不从温而单言损至,言损至而遗去至脉,俱不可解。《难经》只言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直讲到五呼六呼上,怪妄之至!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程氏曰:据上下文读去,此二句经文,何由嵌入?只为句中有伤寒二字,因将二气字换作二脉字,强捱在此,但经文不如是解耳。
按:通评虚实论,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经文是言人身形气之失常,必有所得之由,而特以伤寒、伤暑为气盛身寒、气虚身热者,一推原之也。
阳盛之人,宜其身热,何以反常而身寒,此必得之于伤寒。
由寒伤形而不伤气,从前伤寒病其形,故遂成一气盛身寒之体。
阳虚之人,宜其身寒,何其反常而身热,此必得之伤暑。
由暑伤气而不伤形,从前伤暑病其气,遂成一气虚身热之躯。
夫实者,气入也,寒主密固,气所以实,虚者,气出也,暑主疏泄,气所以虚。由是推之,寒热在气,而不在形。
气实者,身虽寒,而不失其为热也,气虚者,身虽热,而不失其为寒也。
经旨如此,何得换一脉字,以身寒身热、贴在伤寒、伤暑之证候上言?
不曰得之伤寒、得之伤暑,而曰谓之伤寒、谓之伤暑矣?
果尔伤寒,恶寒即有之,身不但不寒,而且发热,伤暑虽发热,亦未始不洒洒恶寒。颠倒错乱,何至于此!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叔和混伤寒于热病,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著《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伪例一出,流祸至今,存心仁爱者,曷能默而己乎!
程氏驳之,颇开伤寒生面。删而改之,去其差谬,使后之览者,由伪例而得真统,其为助非小也。但伤寒非不传经,《伤寒论》亦是六日六经,经尽则病解。因病家里气各有虚实寒热之差,故阳盛而入三阳之腑,阴盛而入三阴之脏,则迟速久近,不应经传经尽之期耳。程氏以传腑传脏为传经,差之远矣。热病之刻日挨经者,其常也,间有里气之偏者,则亦不悉应此期。凡治温病,亦当变通而化裁之,审其内热之有无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6032ymue

    语言清顺,其理致真,用之有效。,应大力提昌,民之辛也。感谢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