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们喜欢跨界,这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在今年的3月18日,苹果新款iPad打出的广告语是这样的:
“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
矛头直指个人主机领域,就连自家的iMac都没放过。
然后呢,华为P40发布会上,拍照功能大放异彩,这下子,大家好像都懂了。
“你的下一台相机,何必是相机?”
你看,那些相机厂商们,他们什么都没干,就遭到了巨头们的跨界打击。
前天,苹果更过分,连发布会都没开,直接在官网上推出了一款头戴式耳机,标价4399。
但这一次,苹果跨界的目的又是什么?消费者还会心甘情愿的买单吗?
其实,跨界是苹果多元化布局的趋势,那也是一种迫不得已。
毕竟苹果的三件套,手机、平板、电脑都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公司的股价、品牌、产品,就连果粉们都在无形中推动着苹果进一步创新。
如果不能进一步创新,苹果就会快速跌落神坛。
但是,想创新哪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龙头企业来说,自己都已经是第一名了,前方没有对手,而是一片无人区。
你想在无人区有所斩获,既需要时间,需要积累,还需要牺牲,更加需要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像华为就在通讯领域的无人区整整艰苦奋斗20年,才有了今天5G的突破。
所以,苹果呢,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更简单,能够边研发边赚钱的方式。
那就是自己跨界到一个竞争对手不强的相关领域,用苹果的体量、技术以及品牌快速的击败对手,成为这个领域的标杆。
毕竟,谁都没规定跨界打击不算创新是吧?
跟苹果终端设备相对应的,是苹果眼镜、键盘、手表、耳机这一系列穿戴式智能设备领域。
可以讲,苹果早就瞄上穿戴式智能设备这个大市场,一直在等待着自己技术和时机的成熟。
2015年,苹果正式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eats,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拿到了Beats的技术后,2016年,苹果就推出了自己的蓝牙耳机AirPods,掀起了耳机市场的革命。
AirPods一开始还被别人嘲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现了苹果耳机绝佳的体验。
以前的无线耳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连接体验和蓝牙稳定性实在太烂了。
要知道蓝牙的设计目的,就是一个提供广泛兼容性、低功耗的无线通信连接方式。
因为要考虑不同设计的兼容,在适配不同产品的时候,蓝牙遇上了巨大困难,性能严重的不稳定。
但苹果凭借着自己在芯片上设计的领先技术,配上Beats在耳机上的造诣,解决了同步的问题。
并且能在苹果的设备上无缝切换,我们可以在耳机上体验人机交互的便利,这就形成了苹果独有的生态壁垒。
这是一种什么生态呢?
我们用苹果为例,苹果所有的产品,那都只是一个完美的半成品。
它刚好解决我们当下最迫切的需要,当习惯了这些基本需求后,苹果就会打通另一款产品的功能,让我们能体验到个性化需求和实时的人机交互。
想一想,我们用耳机操控手机是种什么体验?
这种对于科技的好奇,永远都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无法在一个产品上体验到苹果的全部功能,但是在聚集了多个产品之后,一张纵横工作、生活、运动、穿戴的大网就拉了起来。
这也是一种另类“持靓行凶”的做法。
假如说是创新的压力,让苹果跨界发展,打磨自己的生态。
那么,主营业务的下降也在倒逼苹果进一步拓展新战场。
2020年第三季度,作为苹果护城河的iPhone,净收入同比大跌20.7%,远低于市场预期。
这还是有着苹果第一款支持5G的手机iPhone12,但销量就是这么不尽如人意。
从产品的竞争力来说,苹果这些年手机的竞争力是在下降的,最大的对手华为相反,蒸蒸日上。
在对市场终端的反应来说,苹果也远不如华为,表现的十分缓慢,今年的华为手机已经是第四代成熟的5G手机了。
当然,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再附赠耳机和充电器的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和配件上,收入同比增长20.8%,刚好弥补了iPhone的缺口。
环保,恐怕保的也是自己的真金白银。
但是可穿戴设备,特别是耳机的火爆,给了苹果极大的动力和正面反馈。
所以,苹果这一次也是极具信心的从蓝牙耳机后,趁热打铁推出了自己的头戴式耳机,定价4399元。
要知道,苹果在手机上的毛利一般超过了50%。
而耳机设备的利润率比手机还要高的多。
而这个4399的定价,就有点吃大户的感觉。
跟蓝牙耳机不同的是,在头戴式耳机市场上,还有索尼、森海塞尔、Bose这些全球知名品牌的竞争。
在军备竞赛后,不管在降噪还是音质上,各大品牌都达到了一个瓶颈,定价大多数都维持在1000-2500上下。
苹果一上来就用一种高姿态杀进了市场,4399的价钱,消费者真的能接受吗?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科技的浪漫归浪漫,消费者的钱包还是在自己手里的。
在谈到定价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企业也要注意,定价关乎到公司战略定位,也关乎到战术运营。
有的企业喜欢给产品定高价,是因为自己的产品有优势,有竞争力。
但是,如果定价比同等定位的对手要高很多,比如说超过15%,那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你的优势就不存在了。
价格跟价值相关,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在核心。
价值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在产品体验和服务的过程当中,我们既要铸造物质层面的价值,更要注入心理层面的价值,比如用户更喜欢冲着你的品牌去买单。
除了奢侈品、时尚和某些极端市场产品和服务以外,我们大部分产品定价,都应当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我们要追逐的不应该是单品毛利率,而是总体利润率最大。
我们有时候把盈利能力和更高的毛利价格混为一谈,把进入高端市场跟定价虚高混为一谈。
这是极其危险的想法。
价格设计要考虑到价值,更要考虑到竞争。
今天,基本上所有市场都存在竞争,很难有一家独一无二的产品和品牌。
曾经借助于信息不对称,博取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小。
信息的充分对称,让所有行业成本都变得非常透明。
我们在定价之前,必须先考虑目标市场跟服务对象是哪一群人?
我们希望借助于价格这个明显的品牌标签,让顾客把我们放在概念抽屉的哪一层?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要去做市场的结构分析。
市场上的用户都是呈金字塔分布的。
金字塔的不同分布,用户对产品的价值认知有着天壤之别。。
金字塔底部的用户,更多在于对产品基本物质功能的满足,而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
金字塔中部的用户更关注质量和性价比。
而塔尖用户更关注心理价值的满足,这个产品看上去很潮,很有科技感,概念很时尚,我就很喜欢,贵点我也接受。
诶,一旦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用户的购买欲望就比物质价值需求更大。
这三个层次分布了不同规模的用户,也覆盖着不同的市场空间。
所以,定价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市场的规模性。
因为没有规模的市场,企业很难拥有稳定持续的成长空间跟盈利空间。
再有了初步的定价后,我们还需要随着对手的策略变化和社会消费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价钱,保持品牌在消费者概念抽屉的稳定性。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成本的计算。
不同的业务品类有着不同的定价方法。
对于那些非刚需产品,外显性强、体现心理优势的产品,就像装饰品、汽车、酒、奢侈品,取位高档市场,定价高低和成本之间没有着必然的关系。
这也是苹果想在消费者心里打下的烙印。
苹果的产品就是一件奢侈品。
一旦消费者接受了这个概念,4399的耳机还贵吗?
当然贵,但是加上两个字,4399的苹果耳机贵吗?
我相信9999的价钱,都会有人抢着买单。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可以尝试在同一个品类去分布不同的品牌,每一个品牌都可以按照金字塔的上中下三层,有不同的战略定价去深入理解今天的市场与用户。
但是你得记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价值才是价格的内在核心。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