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这封信是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写给远在家乡的四弟曾国潢、九弟曾国荃以及最小的弟弟曾国葆的。在这封信中,曾国藩主要向弟弟们谈到了做官的道理,以及父母对待儿女婚姻应该采取的态度。
白话文
四弟、九弟、小弟:
自从四月二十七号得到准备大考的谕(yù)旨以后,二十九号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五月十八号又给家里寄了一封信,二十九号又寄了一封信,六月十八号又寄了一封,不知道你们是不是都收到了呢?二十五号那天接到四弟六月一号寄过来的信,信中说的事我都已经知道了,非常开心!
分发试卷时去拜访过的各家,有一半都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只是多次打扰别人,心里十分不安。我自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在京城做官,参加各种应酬,现在仍然十分后悔。将来万一去地方上做官,要么是督抚、要么是学政,以前接济过我的人,要么几百两,要么几千两,像钓鱼的鱼饵一样,都要数倍的还回去。他们假如将来到我做官的地方去,如果不招待那就太说不过去,太过刻薄了,但如果招待他们,那么他们以前对我一分,我就要十倍的还回去,即便这样可能都没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哥哥我自从庚子年到了北京之后,到现在八年间的时间里,从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也绝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将来如果去地方做官,在京城就不会有人要让我把以前给过的恩惠给还回去。四弟在北京一年多,我说的这种怪现状应该也大体知道一些吧!这次四弟所接受各家的人情,事情成功了,就不再提它了,以后凡事都不要占别人哪怕一点儿的便宜,不可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这个一定要谨记在心!
咱们家与彭十九家结亲的事情,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彭家的资产声望,现在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很难长久的保持现在的声望,现在如果把女儿嫁到他们家,肯定又像以前妹妹嫁到王家一样,虽然现在很风光,但是等到十年之后,肯定又会是另一番光景。四弟你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给他们定下婚事?难道是怕缓上一段,他们就找不到好对象吗?贤弟你啊,做事情不要毛躁,多冷静的想一想,以后这类事情三思而行总没有坏处。儿女的因缘啊,都是前世就注定的,我不敢阻拦干涉,也不敢劝他们什么,所以只是想叮嘱你不要冲动罢了!
成忍斋先生当上了府学的教授,是正七品的官衔,还得到了封赠一代祖先、敕命父母的荣誉。朱心泉先生则是当上了县学的教谕官,属于正八品的官衔,他仅仅得到了封赠自己的荣誉,父母没有得到这份荣耀,心翁的父母所得的赠官荣誉是把他自己的转移给父母的。家中现在就有《缙绅录》,你为什么不翻一翻呢?看了这个,赠官的规矩就都明白了。
牧云考试考了一等,汪三也考入了学校,都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啸山教习的事容我合适的时候托曹西垣查一查。
北京家里的大大小小都平安着呢!纪泽这孩子读书已经读到了“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tì)焉。”的部分。大女儿读书也已经读到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部分。三个月前买了一头驴,没过多久,赵丙堃(kūn)又送了我一头。二品官本来应该坐绿色呢子的马车,但是哥哥我向来俭朴,所以我仍然坐蓝色呢子的车。北京家里的花销比以前要大了不少,不过每年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俸禄有三百两银子,伙食费一百两银子,其他还有一些额外收入,跟以前差不多。
和我关系不错的那几个老乡还是那样,李竹屋先生从苏州寄信过来,说立夫先生许诺他可以到他府中当差,其他事就不一一详谈了。
哥哥曾国藩亲笔
身在官场,难免会有很多人情往来,酒局应酬,在清代,就更是这样了。刚刚取得功名做官的新进士往往十分贫穷,刚刚做官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同僚、朋友的接济,这是当时官场上的普遍现象,但也是一种陋习。对于这种陋习,曾国藩敢于说“不”。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所谓的人情接济,都是“鱼饵”。将来都要加倍还回去,所以他告诫自己的弟弟们,“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对于儿女的婚姻,曾国藩看得很开,他指出“儿女姻缘,前生注定”,父母不可过多干涉,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是十分难得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凡事不要占别人哪怕一点的便宜,不可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