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庄子竟然对大禹的精神挑毛病

第七讲 庄子竟然对大禹的精神挑毛病

00:00
13:3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了墨子强调要“非乐”,这种主张其实与实际的生活是不相符的。按照世俗来讲,遇到好事,放声高歌一曲也在情理之中。遇到不称心的事,难过一下,甚至大哭一场也在常理之中。但是,墨子却要求大家即便在本心想唱歌的时候,也不能去高歌一曲。明明本心想哭的时候,却不能放声大哭。这难道是符合人的本性吗?该哭就哭,该高兴就高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据本心而来,才是合乎情理。而墨子反其道而行。庄子说,这个不符合人的本性。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庄子一点也不迂腐,一点也不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脚踏实地,非常接地气。

    在压制完人的本性之后,墨子还更为苛刻地说:“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什么意思啊,就是要求人活着的时候要勤劳,死了之后却要薄葬。人生在世本来就很辛苦,墨子还要求大家那么节用,要求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像苦行僧一样生活,死了之后,葬礼能简则简。难怪庄子说“其道大觳”,意思是这种学说太苛刻了。这就好像一个老板对他的员工们说,你们要好好干活,尽量多创造财富。但是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不浪费,大伙还要节约,一天就吃一顿饭,公司也不给你们发薪水了。总之,大伙要勤俭,公司才会有发展。这样一种做法,估计在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墨子的主张使人忧虑,使人悲痛,这也太难实行了。这么一种学说,恐怕是不能作为圣人的大道来实行的。因为他的说法“反天下之心”,是跟天下人反着来的,违反了人的人性,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天下不堪”,大家肯定无法忍受。

墨子这么主张,他自己肯定是可以做到的,跟着他的弟子们也可能会做得到,但是天下人未必也能做到啊!天下人做不到,会怎么样呢,那就会“离于天下”,脱离了天下人,也就失去了人心。一种学说失去人心,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有市场,没有人理会,“其去王也远矣”,那么离大道也就越来越远了。不是大道的东西,离大道这么远的东西,你拿出来炫耀有什么用啊!看得出来,庄子的学问事实上是很以人为本的,很脚踏实地的,很接地气的。人民不答应的,人民接受不了的,不符合人民需要的,这些东西统统是没有用的。在这个对方,我们也看得出来,读《庄子》这部书,如果只是看二道贩子的书,那些书会告诉你庄子是一个很邋遢的人,很自由的人,不顾社会世俗情况,只顾自己追究精神家园的人。其实,认真读了原典之后,就会发现庄子完全不是那样的人。

庄子在背后这么说墨家的不对,被墨家人知道了,肯定是会出来辩解一番的。这里用了“墨子称道曰”,就是指下面这段话是墨家学派,平时经常拿来作为例子替墨子辩解用的。在墨子看来,大禹以前治理洪水,开通了大江大河,让四夷九州都可以通行无碍。这当中涉及的河流就包括三百条大江大河,三千条支流,小的支流就不计其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很成功,很有名,也很感人。不过大禹付出了很多,确实非常辛苦。当时他亲自拿着土筐     和铁锹    来疏导天下的河流,到处奔波,非常劳累。劳累到什么程度呢?这里说“腓无胈  ,胫无毛”,就是累得大腿上没有了肉,小腿上也没有了毛。“沐甚雨,栉   疾风”,忙着的时候,不避风雨,经常以暴雨洗澡,让大风梳头。不辞辛劳,千辛万苦,终于“置万国”,才使洪水宣泄有道,大大小小的河流四通八达、正常运行,万国才没有被河流淹没,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大禹作为一个圣人,为了天下竟然都把身体搞得这么劳苦,那么我们这些人更加要如此了。

墨子这么称赞大禹,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学说找一个理由,找一个出处。一方面是把大禹抬出来作为一个榜样,希望天下人都要去效仿。你看,他不是说了吗,希望弟子们“多以裘褐为衣,以屐  蹻   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不要穿好衣服,穿粗制的衣服就够了,也不要穿好鞋,穿草鞋就够了,要日夜不停的去劳动,不要停下来,最好像大禹一样,忙得连洗澡、梳头的时间也没有。总之,把劳苦作为最高的准则来对待。不这样去做,就没有贯彻好大禹的劳苦精神,也就不能说是他墨子的学生。墨子这么说以后,弟子们是不是都按照他的说法来做了呢? 

    其实弟子们智商不一样,对墨子思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在南方被称为墨学大家的相里勤的弟子们,以及五侯的门徒们,还有同样在南方的像苦获、已齿、邓陵子这帮人,他们在读《墨经》这部书的时候,因为大家理解不一样,就产生了争执,都说对方的不正统,没有理解墨子的意思。并且,他们之间还互相攻伐,“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什么是坚白同异啊?这是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的合称。什么是“离坚白”呢?比如说一块石头要么是“坚”硬的,要么是“白”色的,“坚”和“白”这两个属性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块石头上,它们是脱离“石头”而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这是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比如说这个东西我摸上去是硬的,有人说不对,我看上去颜色怎么是红的绿的白的呢?于是他们就在那里争论开来了,那么这块石头到底是“硬”的,还是“白”的呢?看到这种情况,名家的另一个大人物惠施就说,不对啊,这个石头哪有像你们说的那样差别这么大啊,它是“合同异”的。战国时期的名家喜欢拿这些方法来跟人家辩论。墨子的门徒们,也善于名家的这种辩论法门,他们以此相互批驳,说对方是错的。此外,这些门徒们还拿“以觭  偶不仵  之辞相应”。“觭偶不仵”是指奇、偶、同、不同,也就是片面之词。他们以此罗嗦不停地互相辩驳,互相攻伐指责。这些门徒门都奉“巨子”是圣人,学术界的领袖,希望影响力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里的“巨子”应该是刚才提到的,在南方被称为墨学大家的相里勤、五侯以及苦获、已齿、邓陵子这批人。

墨家跟孔子的儒家一样,在春秋时期也是显学,后来慢慢衰落了。到庄子的战国时期已经过了150年,但是他的门徒门还在不同程度地宣扬墨子的思想。都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墨家还这么有影响力,还没有断绝。对于这种现象,庄子很看不惯。但也很中肯地提出了批评,他说墨子和他的弟子禽滑厘虽然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生活节约,学习大禹的刻苦精神。这些讲法出发点是好的,本意也是好的。但是会容易使后世的墨者产生误解,以为每个人生活的本质就是刻苦的,最好把自己搞得越苦越好,鞋子要穿草鞋,衣服要穿粗布,而且越累越好。比如说,你看我今天多累啊,累得我大腿上的肉比你消瘦了许多,小腿上的毛比你多掉了几根。大家就以此为荣,作为相互争胜的一个重要标准。谁胜出了,谁就更加符合墨子的精神。其实,一种思想发展到这个样子,也是很搞笑的。

所以庄子说,墨家的这种主张是“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就是乱国有余,治国不足。如果让墨家的人当国家的君王,或者宰相的话,那就很麻烦,国家马上就会乱套了。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搞得这么劳苦。这个肯定不符合大道。虽然是这样子,但是墨子爱护老百姓,关心老百姓,要人人相爱、相助,不要打架,要省吃节用,不要铺张浪费。说实话,这样的人本身就很难找得到。所以对于墨子的这种精神,庄子还是很肯定的。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墨子还是能够称得上是天下的大好人。而且,“虽枯槁不舍也”,他虽然把自己弄得形容枯槁,人不人,鬼不鬼的,劳苦得要命,但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与执着,仍旧不舍弃他的学说,还想把他的学说大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要去学习。这种精神“才士也夫”!算的上是一种有精神的人,有才能的人。在这一点上,这个学派实际上具有一种伟大的高贵灵魂。墨子在历史上一度赫赫有名,他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优点,自己也确实做了很多,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对于大道来说,终究还是边边角角,离大道还是很远的。

所以墨子这一套东西,只能要求他们自己这么做,要求全天下的人都按照这么做的话,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墨子当时的学说到后来是越来越不行了。

墨子批评完了,第二位被庄子列入批评名单的人又是谁呢?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