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时候非要听死亡重金属,打篮球的时候非得听弦乐四重奏,这种搭配方式必定失败。听音乐,打开方式很重要。
——你为什么听不懂古琴?
——古琴曲里的圣人枭雄、山山水水表达了什么?
——白居易为什么把古琴当“老伴”?
◆ 古琴真的难懂么?听不懂是因为“没文化”么?
古琴是中国古代特殊群体也就是文人阶层的类型化音乐,是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高度浓缩,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不搞清楚历史,不还原好历史场景,就无法接近古琴,这才是今天大多数人在听古琴时候的最大障碍。
◆ 乐器是有文化属性和阶层认同感的
音色清微淡远的古琴的市场定位和追捧对象首先就不是针对普通老百姓,而是从小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养的文人阶层。他们恪守儒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非礼勿视,非礼不听”一生被各种规矩约束着。文人阶层蔑视普通的民间音乐,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都是被端起来的音乐,听音乐和演奏音乐的时候必须要正襟危坐。所以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在春风得意、仕途顺利的时候,听的都是娱乐音乐,看的是歌舞表演。
◆ 古琴的基本主题分为两类
古琴大部分都是标题音乐,基本主题也和中国的文人绘画的三种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人物、山水和花鸟。
◇ 第一类琴曲以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中心,但主要是道德教化、思想哲学有关的话题。
比如《文王操》、《孔子读易》、《精忠词》、《大雅》、《禹会涂山》。直接通过对圣人事迹的追忆与道德模范故事的描述来树立儒家的理想,古琴的音色低沉、内敛、悠长,很适合表现宁静、深沉、内省的主题。和人物有关的琴曲有不少是以寓言典故为标题的,比如《庄周梦蝶》、《列子御风》、《屈原问渡》,这类作品更难以理解。因为它们用音乐这种非常抽象的艺术阐释哲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很少像西方音乐一样表现人类基本的爱情欲望,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主题古琴曲里基本没有,反倒是民间艺术才会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
同样古琴曲当中很少会找到表达反抗与奋斗的主题。因为古琴被统治阶级当作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即:“礼乐教化”,维护社会秩序。《广陵散》是少有的反抗主题的音乐,所以嵇康这个古典音乐史上数一数二的反叛者在临刑前独奏此曲就越发显得悲壮果毅。
正因为古琴曲这样的属性,汉代学者桓谭《新论·琴道篇》中说“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古琴中有些人类的情感或者主题是缺席的。
◇ 第二类琴曲和山水花鸟有关,用隐喻曲折的表现文人的精神。
比如《潇湘水云》、《平沙落雁》、《鹿鸣》、《孤鸿》、《猿鹤双清》。用极富意象的词语构筑出美好的人间仙境。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究其本意并非要描写外物,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曲折地表现情感,抑或对现实的不满,抑或超脱于俗世,寻求一种独立精神,一种隐士风范。不论是“巍巍乎若泰山”还是“汤汤乎若流水”,琴曲要表现的是一种文人的精神。成公亮打谱的《桃源春晓》也诠释着这种“情语”。
◆ 文人为什么钟爱古琴?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了解“琴德”才可能逐渐读懂文人对“琴”的执着,读懂古琴曲晦涩的原因。低沉深幽的音色、虚实相间的对比、大量的留白、一波三折的结构使得古琴和文人的精神诉求非常贴合。他们钟爱古琴,用琴曲抒发自己细腻的情感,比如《阳关三叠》的离情,《长门怨》的悲愁,《忆故人》的怀念。琴声在很多时候给失意的文人以慰藉。白居易晚年痴迷于古琴,曾写“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老伴”的含义后来外延,成了现在老年伴侣的代名词。嵇康在《琴赋》里写道:“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足见痴迷之深。
今天原来属于文人阶层的古琴慢慢地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粉丝,因为人类的基本情感,从来没有变化。对于那些有生活阅历,有故事的人来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一本好书,沏上一壶好茶,和古人一样在古琴中抒发一下情怀,会给心灵和耳朵带来宁静。
现在请你重新听听古琴,也许你不会觉得那婉转的旋律陌生,不会觉得那隐匿的感情晦涩。持续收听我们的节目,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你会慢慢地亲近古琴。今天让我们来收听成公亮先生2005年演奏的琴曲《桃源春晓》,接近文人在音乐中描述的桃花源记。
谢谢国老师!
挺好的课程 为什么只有这几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