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琴与古筝:姐妹乐器的千年恩怨

1.古琴与古筝:姐妹乐器的千年恩怨

00:00
20:07


今天从琴、筝、瑟、筑四姐妹的区分讲起,然后从春秋到当代,剖析古琴和古筝在历史上截然不同的角色是怎样生成、定型的。说一段千年恩怨,说的是乐器,看的是人的脾性,看透的是庙堂和市井的审美趣味和力量消长。


——“筑”一侠一帝的传说,大嗓门的“瑟”,明亮柔美的“筝”,清微淡远的“琴”

——春秋、汉唐、宋明清,琴和筝的千年起起伏伏

——怎样快速分辨古琴与古筝?

◆ 筝、琴、筑、瑟是有故事的四姐妹

筝、琴、筑、瑟是有故事的四姐妹,都属于早期的弹拨类乐器。先秦时代的乐器发展水平不高,姐妹四人长得区别不大,差别只在于共鸣箱大小和弦的数量,音色区别不大。

◇ “筑”有一侠一帝的传说。高渐离“风萧萧兮易水寒”,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  “瑟”一开始比琴更有名。“士无故不撤琴瑟”。先秦时代,由于瑟的共鸣箱大,音量大,琴变成了附属伴奏性的乐器。但后来瑟也慢慢失传了。四姐妹中走了瑟和筑,只剩筝和琴走过漫漫两千年。

◇ 筝的音色明亮柔美,古琴则低沉深远。乐器是有着天然的性格的,古筝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漂亮女子,而古琴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成熟男子。


琴和筝最初都没有“古”字。“琴”最开始专指现在的古琴,后来变成一切乐器的统称,所以加上“古”字;“筝”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古筝”的叫法,然而直到建国后都是“筝”与“古筝”并用,现在则统一为“古筝”。


◆ 琴和筝的恩怨史

 汉魏——古筝和古琴俩姐妹的人生道路开始不同。文人阶层拣选了古琴作为书斋中表达的乐器;古筝则进入了民间,登上了表演的舞台,承载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唐——古筝和古琴的位置基本定型。庙堂之音讲究中正平和、典雅大气,古琴则担起礼乐教化的功能。琴学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琴对于君子是修身正气以达中庸的伴侣。古筝一直拥抱新声,和琵琶等来自西方的乐器一起高歌共舞,上到宫廷梨园,下到青楼酒肆,你都可以听见它们热闹的声音。


《伯牙鼓琴图卷》元王振鹏此图画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事见《吕氏春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锺子期。


文人对于受到冷落的古琴很是宝贝,他们写了很多古琴受欺负的诗,比如“古代不称今人情”云云,古琴一副楚楚可怜的弱者姿态。也是因为这份青睐,在中国古代所有乐器当中,只有古琴保存了大量历朝历代的琴谱、乐器和研究文献,所以古琴能成为琴学,二胡、琵琶、古筝、笛子、唢呐都没有这份幸运。


 唐末——之后流传千年的古琴减字谱出现。古琴摆脱了早期文字谱,有了自己独立于其他传统乐器的谱子。而古筝一直和其他民间乐器一样用的是工尺谱。


 宋代——文化开始向内收缩,古琴在后一千年里变得更加崇高。


 明清和近代——古琴和古筝的标签越来越明显,古琴贴的是文人雅士的清微淡远,古筝贴的是青楼女子的艳丽媚俗。这与古筝界的话语权有关。


 建国后的乐器改革运动,筝走的比较彻底。古琴完全不同,琴界历来有严重的复古倾向。不但建国后的改良运动失败,甚至还越来越追求自我,对于古乐的复原演奏工作,也就是琴界称的打谱反倒是做得有声有色。


 改革开放后,古筝的名气远远高过古琴。古筝优美动听的声音吸引了大众的耳朵。


◆ 如何辨别古琴与古筝?

 声音大而华丽的,舞台上喜形于色的肯定是古筝。声音小,没那么夸张,而且还有时候听不清声音,看演奏家一会儿又在哪里揉弦的八成是古琴。


◇ 古筝大块儿头,乐器摆在桌面弦的下面还有不少柱子,古琴体积小,能随身携带,弦和乐器面板上没有柱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毛mao

    很赞👍我是古琴小白,很高兴听到这个节目,感谢

  • 薇薇雅雅宝贝

    对,我到现在才知道有古琴和古筝之分。我一直只知道古筝。

  • 行者日新

    有点啰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