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是一回事 不讲究是另一回事

不合群是一回事 不讲究是另一回事

00:00
14:47

这个世界很小,我们就在这里遇见。青丝弦,烟雨轩,脂粉淡容颜,桥边有梦,似初逢,记当年!当岁月悄然流走,想留住岁月淡淡的香,漫漫长路,这淡淡便以足够温暖你我。读读书,柏阅静听,在花开云落流转里,与你共度!公众号:dudushu423

        前几天,一个班上的同学私信我,说她挺困惑,觉得在大学里一个人也挺自由的,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很贴心的朋友,很孤独。她一直都不想伪装,不想有那种刻意拉拢朋友的心态,但是看到有些人三三两两也很羡慕:“为什么他们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知心朋友呢?”

        这样的困惑,我大一的时候也经历过。

        高中的时候住校三年,对于宿舍生活一直有着很好的印象,女孩子们一起分吃好的,给对方编辫子,互相抽背政治知识点,就像一家人一样。

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宿舍关系还不错,九月军训的时候四个人整天黏在一块,因为每日的活动除了训练无他,于是常常一起看电影,购物,吃饭,聊天,非常开心。

        随着十一假期的结束,学校各社团的招新开始,从小积极的我报名了很多团学组织和社团,幸运的通过了所有的面试,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学校社团的事务越来越多,自己也报名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于是每天下晚自习后不能和宿舍同学一起回宿舍,我选择去泡图书馆,看书,写策划或者其他。

        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因为真的忙,后来因为意识到时间的可贵以及自身能力不足,于是有意待在图书馆忙自己的事情。

        一段时间过后,发觉宿舍四人之间关系有些微妙,我便意识到自己应该多陪陪她们,于是邀请她们一起去吃饭,去买东西,很想在此融入四人的生活,可是我的心里接受不了晚自习后无尽的电视剧和游戏,接受不了没有计划的生活和没有目标的状态。

        我拿着比赛的奖状回到宿舍,面对三张冷漠的脸,于是我下一次拿到奖杯的时候我在进门前小心放进包里,只字不提。

        后来大家话越来越少,沉默像是一个黑洞,经常让我在夜里失眠。大一寒假的末尾,我写了长长的信,我说我觉得是我太忙了,应该多陪陪你们,是我自己没处理好大家的关系。

        等来的是两个人的默认接受和一个人背地里的冷嘲热讽。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关系在消耗着我对于大学人际的好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着全班的作业,甚至不敢看同学们的眼睛。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我造成了这一切。

        当有一个傍晚,开门后只有一个舍友在寝室,她准备出门,走之前冷冷的看了一眼整理东西的我。“啪”的一声把灯关掉,然后匆匆跑开。

        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愣住了,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和谁吵过架,闹矛盾也很少,可是我能感觉到对方对我的感觉在黑暗里膨胀,于是她直接关上了灯。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很气愤。我默默打开灯。内心的一个盲区也忽然豁然开朗了。

        我没有错,她们也没有错(恶意关灯那件事倒是素质问题),错的是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也没什么必要。

        我的心告诉我,不应该将就自己去符合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我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过去。因此我们的价值观并不能忍受任何一种苟同,不合群是一回事,不将就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我们的选择经过时间发酵出来的结果。

        从那之后,我不再为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关系纠结难受,我认为只要做好自己,并且维持基本的尊重就可以了。

        后来我拥有了很多合拍的朋友,我们大部分时间各自忙碌,闲暇的时候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朋友间的最好状态,应该就像恋人间的最好状态一样:是给予对方足够自我独处和提高的时间与空间,然后在忙碌过后,共同分享进步的欣喜。

        还记得上学期经常在图书馆里遇见一个同院的女孩子,总是素面朝天,抱着一大摞雅思复习课本孓孓独行,脸上带着淡漠的表情,我几乎没看过她和其他人一起走过。

        “应该是个比较严肃内向的女生吧”我在心里想着。

        我其实是认识她的,一次是在去年的英语表演赛上,我们是竞争对手,她演的是《破产姐妹》里的MAX,要不是在台上,我真的不知道个子小小的,平时风尘仆仆的她能够说如此流利而有表现力的美语,声音清澈而响亮,唱起歌来也让人惊艳。虽然比赛结果我略胜一筹,但我打心眼里觉得她比我更棒。

        还有一次是在学校的转专业考试上,那次她忽然穿了一条很美的白裙子,和平时简单休闲的风格很不相符,从她嘴唇的粉色唇彩和头上细细密密的汗珠,我知道,她一定是拼尽全力的。

        结果很意外,我以为总是靠第一名的她可以顺利转走,没想到结果出来会让人惋惜。早就听说她想换一个更喜欢的专业,她是那么的努力,但是事与愿违。

        后来她更加沉默,我常常看见她在自习室里啃面包背单词,一个人抱着一大摞书在路灯下身影单薄。她虽然总是一个人,可是我觉得她的努力和认真抵得过千军万马。

        后来她出国了,听她的舍友说她过得很好,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

        我打心眼里为她感到高兴,因为她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并且一直努力。

        她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我常常是图书馆最后走的那几个人之一,我知道各个书库和教室的关灯与开门时间,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努力多么了不起,并不是想炫耀我在图书馆看书这件事情好像多么酷,而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可以沉浸下来。拥有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成为他(她)自己。

        我不喜欢人们为“孤独”赋予的任何贬义的情愫,也无好感于那种“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之类的自我安慰。在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它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一种尊重与坚持。

        我很满意如今忙碌却充实,充满刺激挑战的生活。有时候累到想哭,但是仍然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在活着,在向上拔节。我有很多知心而能力相当的朋友,有自己网络电台,有简书上有自己的小小写作平台,有一些闲暇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我能够在每天早上起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祝福和困惑,我很开心我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成为他们口中的“让人感到心安的维安”。

        如今,我还是常常一个人去上课,去泡图书馆,去操场听歌跑步。但我也常常在周末和朋友去拍照,看电影,去花树下喝梅子酒,我们开怀大笑,仿佛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每次从深夜的图书馆出来,我一个人走在乍暖还寒的风中,贪婪地吸着那冰凉而清澈的空气,享受着那让我清醒,也让我自由的冷。一个人的时候会更加清醒,击倒盲目倾向。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富足从来都是来自内心。我依然烂俗地爱着刘瑜的这句:

        “人要让自己活得像一只军队,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我感激这份孤独让我在这嘈杂热闹光怪陆离的大学海洋里开辟了自己安静平和的一席之地。我把自己置身于这个叫做“我”的孤独小岛上,仰望漫天星光,感受世间万物令人沉醉的美。

        我很感谢我给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因此我有机会选择跃进那汹涌的人海中去劈波斩浪,也有着私人的休憩之所。

        这是我的生活常态,我是自己的国王,也是自己的臣民,我为自己颁布准则和标准,也对自己投以深深的信仰与服从。

        在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我爱着这种状态,感到既深刻,又自由。

作者:卷毛维安,简书签约作者,公众号:维安记,微博@卷毛维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