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君子国的代价

第64章 君子国的代价

00:00
27:05


仁义礼教,国家大政,普通人可能无法干涉太多,但做个有道德、高尚的普通人,似乎是个够得着的目标。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为什么做好人难?

道德高尚历来都是被当作正面典型宣传的,哪怕是批判礼教吃人、讽刺贞节牌坊的《三言二拍》都高度肯定寇准、海瑞、包拯这类「正人君子」。

要知道,道德标准其实是无形枷锁。这也是为什么庄子一直追求打破道德高尚,追求思想解放的原因。

庄子通过正人君子向老子求道如何成为圣人的故事,讽喻了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带给周围的人拘束与不自在。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外露自己的美德、品质,显得别人很矮小,这就很容易引来灾祸。

庄子认为真正得道之人,仿佛空气。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丝毫不会让人不自在。对此庄子有句名言:智慧外通(聪明显露在外),勇动多怨,仁义多责。




《庄子》里记载过一个真实故事:

齐国著名改革家管仲临死前,齐桓公请教:卿病体沉重,一旦不行谁能接替?鲍叔牙行吗?

鲍叔牙和管仲本是知己好友。当年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公子夺嫡,最后鲍叔牙辅佐的小白成功了,继位齐桓公。鲍叔力荐管仲为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按理此时管仲该还相位于鲍叔牙,但管仲却说:鲍叔牙不适合接替我,他为人清白廉正,从不亲近不如自己的人,闻错不忘。性格刚烈,如治理国家,必定上得罪君王,下欺凌百姓。只怕最后性命难保。最后推荐了隰朋。管仲以这种不被世人理解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好友鲍叔牙。




针对这类道德枷锁,个人总结了三个心法消解其负面影响:


心法一:不自吹,给别人留活路

晚清著名小说《《老残游记》里,提了一个概念:「清官之恶」。这个概念从儒家角度很难解释,但从道家角度比较容易理解:

贪官做事不敢大张旗鼓,知道做的是坏事也有底线,大家对这类官员之恶也有心理预期;但清官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而且众人压根没想过清官也能作恶,因而一旦做恶,影响更恶劣。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贤人是不自吹,不贪慕虚名的人,道德是用人要求自己的。就像曾国藩,虽是清官,但对于下属鲍超进贡的礼物,没有完全拒绝而是选择留下最不值钱的两样。如此既顾及到了鲍超面子也全了自己清廉之名。


心法二:人心比规矩重要

大家都舒服比严守规矩重要。规矩虽然容易守住,但掌握分寸和火候尤其难。

人性是平衡的,在某些地方过于克制了,脱离熟悉领域后,会肆无忌惮,所谓一体两面。庄子之所以追求天人合一,其实是看透了人性一旦被扭曲,终究会在其他地方释放。


心法三:不做出头鸟

孔子和弟子在陈、蔡国被围困七日,差点饿死。大公任前来慰问,说了这样一番话:「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意思是:把功业和名声还给众人,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就得道了。




这段话的经典在于点透了一个道理:为人处事最舒服的状态,其实是没人注意自己的状态,这时候离成功最近。

对此,《庄子》里还记载过一种更高级的状态:「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

高手的活法:不与人争,相忘于江湖。

下一讲内容,重点展开解读「如何做一个真诚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