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在上一讲最后,我们讲到曾国藩裁撤湘军之后,对于湖南经济、文化、思想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是受曾国藩影响的又绝对不仅仅只是湖南人,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蔡锷将军结集而成《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地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甚至包括人所共知赠予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中正剑,都是效仿的曾国藩“尽忠王事”腰刀。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校是哪个,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黄埔军校。特别是我们现在,在看一些民国背景的电视连续剧时,总会听到到校长这一个称呼。我们大家都知道是称呼蒋介石的。但是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蒋介石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可谓是地位至高无上,为什么会接受校长这样一个,现在看来极其普通的职务称呼?而且还是最亲近、最嫡系的人才可以称呼校长。可以讲蒋介石一生中最得意,也是最奠定其政治根本的最重要的职务,就是第一任的黄埔军校校长。
而为什么蒋介石会把黄埔军校校长这个职位看得如此之重要,就是蒋介石看到了曾国藩湘军中读书人参军后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千方百计谋取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职务,而且从1924年5月~1947年10月,整整23年,在蒋介石最重要的政治生涯当中,始终没有放弃黄埔军校校长,这一看似简单的职务。而蒋介石一生,能始终在国民党军政两界,至高无上的地位且无任何人所能动摇的原因,就是在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所培育的精英,始终是国民党军政两界的核心力量。
而中国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更是讲,从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看,中共一大的十三名代表在28年之后,只有毛泽东主席和董必武站在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其他的一大代表有烈士、有叛徒、更有汉奸。可以看得出,中国革命的成功虽然来源于马列主义思想,但是同样得益于毛泽东主席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而毛泽东主席性格的造就,绝对离不开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培育,而湘楚文化中最为典型的,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情怀、吃苦耐劳的勇武精神、深谋远虑的忧患意识,都在毛泽东主席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得以完美体现,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更与湖南人不怕死、不信邪、不要命的性格,屡败屡战,不胜不归的倔强,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自信更是息息相关。所以金一南教授讲,中国革命的胜利绝对不仅仅只是马列思想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而这也是前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能够与时俱进,而且生命力日趋强大,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态势愈发明显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核心是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或者说正是中华文化为共产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这也正是四个自信中最为核心的“文化自信”。
我们为什么关于晚清、五四和中国革命要讲这么多,这就要回到这一讲的主题,也是曾国藩遗书中的第三章中极其重要的一段话。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曾国藩的行为、思想,不仅仅成就了湘军、成就了湖南,更是直接对中国革命成功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才会有中国近代史名人之中,数量过半的湖南人,所以才会形成了一种"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存则中国存"的,普遍而共同的社会心理。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帮助别人成就的人,人们当然会心悦诚服地信任他。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世人当然就把曾国藩视为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人,近现代的第一人。
曾国藩遗书第三章的讲解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这一章需要重点解释的词语是习劳。“习劳”一语是说,人应该以劳动来换取社会的认同,抨击不劳而获。我们大多数人的性情,或者应该称之为本能,无论贵贱贤愚老少,都是好逸恶劳,也就是贪于安逸而害怕劳苦,这一点不管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但这并不应该是人放松自己,自甘堕落的理由。人的自修就是要克服这种身体的本能。
第二是己饥己溺,一夫不获,以为余辜。这段话不太好理解,王阳明曾说视民之饥犹己之饥溺,意思就是把人民的饥饿看作是自己的饥饿,只要还有一个人饥饿,就是自己的过失。
第三的是石,这个石字是石头的石多音字,不是扁担的担。是古代计量单位。古代十斗等于一石。各个朝代关于石的重量都不一样,清代一石相当于现在的28公斤。
全段意思是:
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能与他当天出的力、做的事相称,就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像普通农家男耕田女织布,辛苦操劳一年,才有了几担谷、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一年到头吃喝玩乐,工作一点没有,整天锦衣玉食,欢饮达旦,醉醒之后一呼百诺,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鬼神都看不下去,怎么可能长久?
古代圣君贤相,都是时刻用勤奋来激励自己。为自己考虑,就必须操练技艺,锤炼筋骨,因为知识少而困惑,就要努力学习,尽量执行,时刻反省纠正,这样就能增长学识、增长才干。如果为天下人考虑,就一定要把百姓饥饿困窘当做自己饥饿困窘,尽最大努力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穿暖衣。只要有一个人不改变状况,就是自己的过失。
大禹、墨子个人生活都极其俭朴,为了人民工作极其勤奋,勤劳的人长寿,安逸的人早夭,勤劳的人得到才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享受的人没有优点而被社会淘汰,勤劳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广泛救济百姓,神明都对他的品行钦佩敬仰,安逸享乐对社会人民无丝毫用处,连鬼神都厌恶、不要他们的祭祀。
这一大章是曾国藩遗书字数最多的一章,应该也是耕读传家这一家风中,最为重要的行为标准。
衡山余脉间,有一处宛如荷叶般的盆地,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在这里,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成长地黄金堂等多个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留存至今。
在这些古朴恢弘的古建筑群中,悬挂于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正厅两侧楹联非常引人注目。“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通“悌”)同科”,意为居家过日子,勤于劳作、生活俭朴是最根本的方法;尽心尽力耕田做事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家庭兴旺发达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这句话应该就是耕读传家家风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常老师有时间欢迎来湖南曾国藩故居游玩
昭群 回复 @唯楚有才_5l: 嗯嗯嗯,时间太紧张,莫非退休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