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我们奋斗的一切目标,居然是回到童年本来就有的那个状态

078 我们奋斗的一切目标,居然是回到童年本来就有的那个状态

00:00
19:22

【今日课程文字(节选)】

更全内容关注梁冬老师微信公众号自在睡觉”阅读


有“成”必有“损”,“损”才能构成“成”


我们说过,一件事情在没有“做”、没有“成”之前和到了终点的阶段,都是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可以用“无”来体现。


这个“成”是以其它的不能“成”来作为代价的,有“成”必有“损”,“损”才能构成“成”。从层面和境界上来说,这就是“有生于无”的道理。


有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想跟大家分享。早年,小梁曾经在广东电视台做过社会新闻记者。有一次,我们去参与扫黄打非的拍摄工作,记者们拿着照相机和摄影机尾随警察冲进了一家被广东的“朝阳群众”举报的异性按摩店。那个时候,这种按摩店的牌照很难拿到,但政策上的有一个缺口,就是扶持残疾人事业,也就是说盲人可以开这种按摩店。记者们随着公安干警冲进了这家异性按摩的地方,发现里面有一群身材姣好、袒胸露背的女士,她们都戴着墨镜在看电视。


你要是不冒充盲人,就无法拿到这个牌照,这就是你要有所“损”,哪怕假假地“损”一下,装作是个盲人,才能够从事按摩这件事情。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恰当,但倒也传神。作为年轻记者的我在一刹那间隐隐感觉到,这个荒诞的现实主义场景,很能说明点什么。


可惜当时不读书不知道这个道理,要想干成一件事儿,必须要损失些什么。要有“成”,必先有“损”,但是事物从“成”和“损”这个层面上已经是等而下了。



任何事也只是一个阶段,无所谓对错好坏


庄子在古之人这一段里面讲到了昭文之弹琴、师旷之击鼓、惠子之逻辑辩论。结果,他们的儿子继承父业却终无建树,“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这三个已经几于大道的大师的儿子之所以没有成为大师,没有建树,是因为这些大师的孩子只是继承了他们父亲的技法,而没有体会到那个本愿。


这其实是一个比喻,用这三个大师的孩子只知道弹琴、只知道击鼓、只知道辩论来比喻通晓大道之人的孩子在分出了有无、分出了对错是非之后,就不能够再回归大道,就不再拥有那样的清醒。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读《庄子》有一点绝望?似乎庄子在和你讨论不要往下延伸、不要进步,甚至是不要做出进一步的变化,因为那个变化是堕落的开始——如果你是这样感觉的话,可能你会心生一种厌离感。


有些学佛学道的朋友学到这个阶段,往往会产生一种什么事也不干,反正一做便错,一说便错,反正不都是离那个全然的东西远了吗?


小梁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你要记得,事实上做任何事也只是一个阶段,无所谓对错好坏,出现了这个音符就不能同时有那个音符,写了这个字就不能同时写那个字,一切都只是一个阶段,最终我们要把这些阶段再混合到一起,混合成为一种更全然的东西。你也可以说是倒退,也可以说是扬升。也许你可以从这个阶段,最终扬升到另外一个阶段,和光同尘的阶段。


此话怎讲?就是你还是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在你心里可以对成败得失不那么在意。这就是我们理解一个事情的本质就是不好不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以后,做事时应有的状态。




我们最后最好的归属


我从一个小地方来,那个地方叫攀枝花。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举家艰辛地从攀枝花“移民”去了广州。在广州也没有有权势的亲戚朋友,不像在小地方做什么都很方便。于是,一家人都要在广州努力奋斗。


我还记得刚刚从攀枝花到广州的时候,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大概要骑四五十分钟的自行车去上班。我妈不太会骑车,我爸就要先骑车送她到单位,然后再骑车回自己的单位。而我又要开始学习粤语,重新融入新的学校。毕业后,我曾经在电视台工作,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创业,折腾。


前两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去攀枝花玩,拍出来攀枝花的明朗天空,那灿烂的阳光,那棵让我在童年就印象深刻的攀枝花树(也就是木棉花树),树上的花朵那叫一个鲜艳。还有攀枝花盛产的木瓜,在我们吃过很多种木瓜之后,才知道攀枝花的木瓜原来是全中国最好吃的木瓜。


攀枝花市中心流过一条江,叫金沙江,同时雅砻江也在此处汇入,共同构成了长江上游的江水,江水湛蓝湛蓝的。我看到那张照片,就像我前段时间去新西兰,当地的朋友很高兴地带我们看新西兰最壮美的山河景象。我突然发现,可能年老的时候,我最好的归属不过是回到攀枝花——那个阳光遍洒的城市,成为一个籍籍无名的老年人,也许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我觉得我会这样,亲爱的你可能也是这样。



前两天,还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们“自在睡觉”公众号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北京的孙河,参观了一家养老院。这是在日本学习工作了二十年的金博士回中国创办的很有意思的养老院。那里的窗帘花花绿绿的,我看到时觉得很诧异,因为根据我的审美习惯,很难接受那种只有小时候才见过的花花绿绿的窗帘。


我觉得这种设计不够高级,没有京都那种简约的风格。结果那位金博士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花花绿绿的窗帘吗?因为很多老年人到老的时候有认知障碍,也就是传说中的老年痴呆。如果你把所有的窗帘做成颜色统一,很素很淡雅,他们就会分不清楚这里和那里。”所以他们每一个窗帘都不一样,就是要帮助这些老年人重新像孩子一样认知。我们小时候怎么区别这套房子和那套房子?就是因为这套房子的窗帘和那套房子的窗帘不一样。


走了一辈子,即便是那些所谓混得成功的人,等到了老的时候,也需要有个人能够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轻轻地帮你洗澡,害怕你摔倒,定时给你吃饭,你再吵再闹,再不懂事儿,他都会很耐心地呵护你——一切我们奋斗的目标居然是回到你童年本来就有的那个状态而已,事实上,能混成这个状态就相当不容易了。


现在,在北京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块钱,一个老人才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而且这个养老院还不挣钱,因为他们的工作人员远远多于老年人。我们大概都是同龄人,或许你比我大几岁,或许比我小几岁。当我们老的时候,我们能够过上童年的那种生活吗?如果说我们的童年是几于混沌的,几于道德状态的,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难道不也就是仅此而已吗?你看一下霍金,你看一下另外一些政治家和伟人,他们其实都是这样。



在生命的过程当中,不要太急着往前赶


养老院的创办人金博士跟我说:“你知道一个人到老的时候,他还需要讨好护士、讨好保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如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你又怎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不会如此呢?只不过把这个循环放在一个更遥远的历史长河当中而已。


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一个——在生命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太急着往前赶,跑得再快也还是要注意未来的方向,因为你的方向,你的结果最好的状况也不过是开始的那个状况而已。说话慢一点儿,做事情慢一点儿,谈恋爱慢一点儿,吃饭慢一点儿,抚养小孩子慢一点儿……


我想可能庄子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情绪。一言以蔽之,一切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混沌而充满生机的,后来你开始做一件事,有了“成”,其代价就是你不能做别的事。但是,当你依次地“成”了这个,“成”了那个,就好像弹了这个音符,弹了那个音符一样,其实你已经离浑然的状态远了。


你会持续地往前走,无论快慢,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同时弹出所有的音符,于是你又会回到那样一个不弹的状态,即无欲的状态。这就像极了我们的人生,童年的时候是几于混沌的,什么都不懂,经过一辈子的奋斗,最终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够回到童年的那个状态,依然是成功的人生。

更全内容关注梁冬老师微信公众号自在睡觉”阅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103128mbv

    1981年举家要回湖北的那天,家具已托运,家里空荡荡的,在隔壁邻居家吃到终身难忘的木瓜,在渡口(攀枝花的旧称)火车站看到最难忘的分离,那时的金沙江就是金色的,站在桥上,江水震耳欲聋,不知老师是否是小学同学梁光的弟弟……

  • 我家有只小猫

    本来要哭了,听了梁老师那熟悉的旋律后就又笑了,要是老了我们大家都能在一起养老就好了

    刘月_vf 回复 @我家有只小猫: 梁友⭕养老院

  • air21th

    那些带墨镜的小姐们是在看3d电视

  • sarah_chan

    即便有人早告诉你,但你要懂,总是得等到一定的年纪。时光的无感恰衬托出血肉之躯的悲欢交加。

  • 法貴天真

    戴墨镜看电视,笑抽了。

    白雪专业歌手1 回复 @法貴天真: 做人不要太嚣张,你怎么知道自己的配偶和后代不从事失足行业

  • 黑山老妖cc

    让我想到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 童欣养生

    100期了,恭喜

    灿灿的夏文心 回复 @童欣养生: 这是78的嘛

  • 垂耳兔_m9

    有种被唤起、温暖、想哭的感觉……梁同学!这哪里是让人好好睡觉

  • 听友13534865

    喜欢被阳光撒满的地方

  • vash_mb

    哎,童年时有人无条件爱你,照顾你。年老了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在了,也不会再有无条件爱你照顾你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