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是啊,谁也无法生活在真空中,让生活完全处于“静音模式”,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试着去调低生活的音量,主动去屏蔽一些喧嚣的入侵,是必须要做的。
聪明的人都懂得,调低生活的音量,就是提升人生的质量和价值。
拒绝无用社交
网上曾有个问答:
“学会拒绝,减少无用社交,你怎么看?”
获得高赞的回答是:
所谓“无用社交”是指:
那种既不能给你带来情感的愉悅,又不能有助于你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只是吹吹牛、扯扯淡、说说闲话之类的交际行为。
学会拒绝、减少无用社交我是高度认同并身体力行的。
有一个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叫小关。
他每天很忙,上午、下午都有咨询,有时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培训。
因为心理咨询师的特殊身份,他接触的人比较多,经常被拉着参加一些聚会。
起初,他还挺高兴,觉得这样可以拓展人脉,有助于咨询业务的开展。
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饭桌上大都是互相劝酒、鸡零狗碎地扯东扯西。
有些人还对他的心理咨询存有误解,认为不过是给人支支招,苦口婆心地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不得不一遍遍解释,耗费口舌。
让他更烦的是,此后他不断地被各种微信好友拉到各种微信群里,什么同学群、社会公益群、男咨询师群、家长群等等,不下三十个。
一开手机,每个群里的信息都铺天盖地,无奈他只能将信息提示音关闭。
但是给他留言的不能不回,除了有部分心理学爱好者提问的外,还有朋友孩子入学让他帮忙的,还有朋友圈求转发微信的等等。
后来他意识到,加入那么多社群,帮别人忙,有时候无形中是在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
酒桌上的虚假热闹,推杯换盏,各自带着目的,也都未必是真的交情。
于是,他狠下心来,退掉了对工作没什么需要的十几个群。
此后,他生活的音量一下子低了许多,心也安静了不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心理咨询。
小关感慨地说: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社交,是在维系人脉,其实只不过是在消耗自己,浪费时间。
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有所取舍。我不相信,退了微信群别人就会说我冷漠,没感情。”
这位网友的经历让我想起作家连岳说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时间没有价值,那这个人就没价值。
时间不骗人,把时间用在无效社交和酒肉朋友上,收获的除了短暂的热闹,只有长久的空虚,说不定还会被带偏。”
在社会上立足,最终靠的是实力,没有实力,你所谓的人脉就是个笑话。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把太多的人请进自己的生命里,不会碍于面子、人情世故,花时间去维护一些没多大意义的关系。
取消一些所谓的仪式感
现在流行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
这样说也没什么错,必要的仪式感可以缓解庸常的情绪消耗,增添生活的情趣。
错就错在有些人把这话理解偏了,为了仪式而仪式。
太多的仪式感让他们生活的音量太高了,久而久之难免会心生烦躁,失去了仪式原本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下面的场景。
有的人早起看书,先拍照发到朋友圈里,一本书,一杯茶,一句鸡汤,架势摆得那叫个足,明显是翘首期盼大家点赞。
而真相常常是,发完朋友圈后,他的时间不一定真正用在看书上,或一会儿听首歌,或一会儿玩个游戏;
最重要的是他会不断地点开朋友圈查看最新的点赞和留言,在他人的夸奖声中兴奋异常。
还有的人,冲动办健身卡却不能坚持锻炼,好像专门是为了“拍照打卡”的。
进了健身房,别的不做,先来一张运动装备的自拍或是使用跑步机的自拍,然后修图20分钟,陶醉20分钟,斟酌词句发完了朋友圈,这才慢吞吞的开始热身。
虽然每天都在健身打卡,可他们的身材却没什么变化。
时间长了,朋友圈里的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什么原因。
作家陈大力说:
“努力是一场持久的战役,一场漫长的苦旅,它并不胜于谁把姿态摆得好看,而是谁能摒除了浮华之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低头耕耘。”
在仪式感中满足下小小的虚荣心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仪式感,不惜把生活的主次颠倒了。
过分追求仪式感,忽略事物本身的意义,最后只会沦为仪式感的傀儡。
很赞同这样一种观点:
“仪式感不是生活的重点,重点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仪式感只是让生活更美的一个点缀。”
任何值得赋予仪式感的事物,重心在事物,而不是仪式。仪式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生活的全部。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调低生活音量,把一些无用的仪式感摒弃,去粗取精,只留一点点有特殊意义的。
节制自己的欲望
余秋雨说:
“我们由于权谋太深、兵法太多、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就‘构思过度’,给自己增添许多破灭、纷乱和耗费。”
白岩松就曾有过“口舌太贪、眼光太杂”的遭遇。
在一次演讲中,回顾过往,他颇有感慨地说:
“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那时候做减法。我发现我只能做新闻,也最该做新闻。”
30岁之前的白岩松尝试了记者、编辑、策划、主持人等各种挑战,一些重要晚会、重大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29岁时被破格提拔为高级记者,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也让他收获掌声无数。
但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困惑起来,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哪些东西要抛掉。
那一年他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减法,停了自己所有的节目,辞去了3个栏目制片人的工作,一年没有任何出镜。
当时有人劝他,说主持人这一行,你只要一个月不出镜还凑合,半年不出镜就没人记住你了。
但是白岩松心想:
“我这张脸还不至于这么廉价。”
在此之前,白岩松认为自己可以做体育、做娱乐等等,但在停节目的一整年的时间里,他想清楚了,自己真正应该做的是新闻,自己应该把新闻这口深井挖通。
于是白岩松就开始研发新的节目形式,一年以后,观众们便见到了那个打造出《新闻1+1》《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等经典新闻节目,口若悬河、针砭时弊的老白。
梁晓声曾说:
“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有时,仅仅一种而已。
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务得更有意义。”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给欲望做减法,就是给幸福做加法。
正如白岩松这样,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能调低生活的音量,活得通透自在;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心理学上有个“二八定律”: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称二八定律。
我们人生重要的事情占20%,不重要的占80%,我们要学会花80%的精力时间在20%的事情上,而不是花80%的时间和精力在80%的事情上。
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给自己留一份清静,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的风景,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用时间沉淀自己
古语说:“躁心浮气,蓄德之贼。”
意思是,心浮气躁、心绪不宁,是培养品德最大的障碍,影响福气。
正如水之所以清澈,不是因为水中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水本身懂得自我沉淀;
人要活得心平气和、淡定从容,同样需要在时间中沉淀自己。
沉淀自己不是沉默不语,不是自我封闭、孤独寂寞。
善于在时间中懂得沉淀自己的人,一定是懂得调低生活音量的人。
沉淀自己的人,善于“反求诸己”,能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懂得及时止损,从无效社交中抽身而退。
沉淀自己的人,没有太多的“表演欲”,他会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不去刻意展示自己的勤奋,不去拿一些无意义的仪式感秀给他人看。
沉淀自己的人自制力强,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删除人生的冗繁,清空心灵的空间,把时间用在自己更擅长、更值得的事情上。
沉淀自己的人明白,日子是自己过的,与外界没有太大的关系。
梁实秋说:
“真正的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我们在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同时,要与外界的喧嚣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费尽力气却换来一片浮躁、压抑和心累。
学会调低生活的音量,用时间去沉淀自己,繁华落尽见真淳,我们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活出有滋有味的人生。
共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