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哈佛岳晓东教授的心理学课,学点心理咨询,你也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喜欢本节目,请订阅、转发、评论,和更多喜欢心理学的朋友一起互动。
最好的咨询师就是你自己。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岳晓东,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从众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电梯,发现电梯里的人,都背对着电梯门站着,上了几个楼层后,进来的人也都背对着电梯门,你会怎么做?
其实,这个电梯实验被很多研究者做过,最终发现,大部分的人都会默默转过身,和那些提前被安排好的托儿一样,背对着电梯门站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答案就是,我们的从众心理。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比如周围的家长,都在疯狂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曾经不屑这些报班行为的你,也会忍不住给自己孩子报上几门。有调查显示,成年人每天要做70多个选择。小到早餐吃什么,大到工作中选择哪个合作方。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如果周围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音,你会选择相信别人,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阿什,和我们一样,也想寻找这问题的答案。于是他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分别邀请了一些被试来到实验室,每个被试进入实验室之前,里面已经有5个,由工作人员伪装成的参与者坐成一排了,真正的被试只能在最后一个位置坐下。此时实验人员让参与者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几何题目,比方说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答上来的问题。前面几轮,你都很快的说出了答案,并且前面的5位给出的答案和你一致。可是到了这一轮,前面的人却惊奇的给出了统一的错误答案,现在轮到你回答了,你可能会揉揉眼睛,一看再看,开始怀疑这么简单的比长短问题,他们怎么会都看错了呢?但你还是迟迟没有说出答案,到底是坚持己见,还是听从他人的意见呢?
实验的结果表明,75%的人至少有一次,与团体保持了一样错误的答案。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么明显的错误,失去了判断力。这让我想起自己在美国读博的时候,也参加过类似的心理实验,当时蒙在鼓里的我也感到非常诧异。
其实,从众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个负面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众具有一种适应性的价值。一是它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参照。特别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二是,帮助我们偏离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植的这一名言提醒人们,对群体的偏离,会使个人面临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三是,增强人际适应性。人有时为了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毕竟枪打出头鸟,就算做错了,还有法不责众的说法呢。
积极的从众行为,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形成一种社会契约,使社会更具凝聚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比如开始垃圾分类的人越来越多,你也会和大家一起来遵守;疫情期间,大家都带口罩防止交叉传染,你也和大家保持步调一致。我认为,社会需要创造更多的积极从众的机会。
但盲目消极的从众就非常不可取了。比如在暴乱中,跟随别人去打砸抢。不知不觉被群体力量吸引的你,就像一滴水进入到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最后被这些消极的想法和行为吞没。最可怕的是,这些想法和行为会让你陷入危险的处境之中。还有那些盲目的攀比,它最终也极可能使自己遭遇不测。
我有一个来访者小兰。她和未婚夫因为房产证上加名字的事,闹得要分手,小兰非常很苦恼,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咨询中我问小兰:“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坚持要加名字?”她告诉我,周围的小姐妹都加了,所以她也要加。“那如果因为这个加名字的事,你没能和未婚夫在一起,你会怎么样?”她立马跳起来说:“我没想过和他分开,我们很相爱的。只是我也想和大家一样。不加好像就是对我的否认。”
在咨询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了解到,小兰之前经常会拿别人的男朋友或者老公来说事,譬如,别人的男朋友又给女友买了包,买了首饰等等,以前未婚夫都能立马给小兰也买同款的东西。但这次未婚夫实在是忍不住了,反问道:“你老是要学你的那些朋友们,你把她们都叫来,我看看你们是不是样样东西都齐平了,她们说什么,你就都信,都要。你是她们的提线木偶吗,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就问小兰觉得朋友们对她的影响是不是很大,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个性是不是都一样呢?小兰毫不犹豫的回答我,当然不一样了。
“那你想想,不一样的人,他的需求也会不一样。如果一定要做到一样,其中有些人会不会......”我故意拖长了声音,没想到她快速地答道“这样,有些人就会比较勉强,比较累啊?”
人一旦进入到盲目的从众,其理性思维就会关闭,只剩下情绪在闹腾。过多的从众行为,也会掩盖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自己对生活的掌控也会变得无力。
于是我帮助小兰去掉从众心理,训练一致性的交流技巧,就是既有事实层面的理性交流,又有内心期待层面的情感交流,只有这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小兰回去后,用我教她的表达方法,和未婚夫真诚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当听到你妈妈反对在房本上加我名字的时候,从理性上来讲,我可以理解,因为首付是你妈妈出的钱。但从情感上,我感到有点委屈,毕竟余生我们要生活在一起,可这个房子却和我无关,我会住不安稳,也会有点担心。婚后我很想跟你,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有更多的连结,拥有更多共同的美好回忆。”
小兰在微信里告诉我:当她说完这些,未婚夫很感激她,紧紧拥抱了她。最终小兰和未婚夫如期举办了婚礼,在房本上也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后来她告诉我,发现以前中了从众的圈套,还常常借别人的话来指责另一半,没想到让爱的人反感。盲目的从众,让自己迷失自我,也差一点毁了这段感情。
在小兰的这个案例中,我总结出了一套避免盲目从众的小策略:叫做三个“不要”,在这里分享给你。
第一个不要:不要认为所有人觉得对的事,就一定是对的,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个不要,不要把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交给他人;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提升自我价值感。第三不要,不要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多问:这个问题是什么?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做会怎么样?
我们可以看到,当你进入到一个从众心理弥漫的群体中时,应该先去辨别,眼前的这个从众心理属于哪种性质?积极的,我们提倡;中性的,我们适当保留;盲目消极的,我们要避免。
毕竟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生充满了选择,每一步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在面临抉择时,你需要选择性从众而非盲目从众,拥有适度的独立性,这样自我感觉就会更好,你的人格才会更健全。
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请分享给你的家人朋友,也可以给我留言。谢谢你的收听,期待下一讲再会。
谢谢,又是厌女的一天。
积极心理学 大师为我们做的选择
人一旦进入到盲目的从众,其理性思维就会关闭,只剩下情绪在闹腾。过多的从众行为,也会掩盖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对生活的掌控也会变得无力。 去掉从众心理,训练一致性的交流技巧,就是既有事实层面的理性交流,又有内心期待层面的情感交流,只有这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避免盲目从众的三个“不要”。 一:不要认为所有人觉得对的事,就一定是对的,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二:不要把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交给他人;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提升自我价值感。三:不要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多问:这个问题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做会怎么样?
太典了,房子有不是你买的你加什么名字
背景音乐的声音太大,听起来有点干扰,建议适当放小。
岳晓东心理工作室 回复 @阿斌515: 非常感谢你的支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