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为“守夜人”划定边界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为“守夜人”划定边界

00:00
11:06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为“守夜人”划定边界

政府应该在更正市场失灵和市场局限,以及追求社会公正方面,扮演重要但有限的角色。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如果要把当世美国经济学家聚在一起,整一出“锵锵三人行”,最合适的人选,应该就是保罗·克鲁格曼、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和罗伯特·希勒。

克鲁格曼代表市场,斯蒂格利茨代表政府,希勒代表“非理性”,抛出任何一个话题,估计都会吵到莲花朵朵开。

加里(Gary)是一座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西北部的小城市,全市人口不足10万。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两本经济学教材居然都出自加里人之手——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出生于194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6岁就当上了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他的经济学见识都起源于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悖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Grossman-Stiglitz Paradox):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市场效率和竞争均衡是不相容的,价格不可能充分显示。

他反对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的主张,认为科斯提出的“自愿联合”或“协商解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市场无法完全收集到所有个人的信息。与其自愿联合建立一个“新组织”去负责这个市场问题,就不如简化地把“现成”的政府看成是为此目标而设立的一个集体性组织,这样更能节省交易费用。

在西方或东方,原教旨意义上的计划派、市场派其实都不存在了。
最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斯蒂格利茨先是揭示了一个事实,美国政府的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其他市场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一比例更高达1/2。他继而把政府的作用划分为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作用,前者要回答“怎样生产产品”,后者要回答“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

他的核心观点是:“只要在信息不全或市场机制不完整的状况下(这可说是全球常态),国家的干预就必然存在,以有效改善资源分配的效率。”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统计,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获得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的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的总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他把林肯总统的名言“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讽刺性地改为“1%所有,1%所治,1%所享”。

斯蒂格利茨与克鲁格曼被视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双子星”,他的性格更温和,不像克鲁格曼那样“善于”得罪所有的人。

阅读推荐
关于国家的经济行为研究,中国与西方学界的考察起点、立场和结论都相去甚远,推荐: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著/李增刚 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