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豆也就是豆豆,豆豆是马小豆在家的小名。而马小豆是豆豆在潜龙大家伙给她的昵称,除了马小豆之外,还有马豆、豆小马、小马豆、豆豆马、马豆豆、马马豆所有的这些名字统统的都指向同一个人——豆豆。光光只是透过名字,各位是不是也能和我一样感受到马小豆在潜龙的人气?
一点不错,马小豆在潜龙的人际关系那是可杠杠的,没话说,十足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
马小豆有一堆毛绒绒的玩具,请注意,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是一堆,满满的一大堆。马小豆总是喜欢买,完全抑制不住自己购买的冲动,见一个买一个,见两个买一双。来到潜龙才一学年又两个月,她的毛绒玩具就从一个都没有,爆炸性的成为了一堆。
这一大堆的玩具只是被买来,请注意哦,只是被买来,买来之后马小豆基本都不玩,就堆在家里。马豆妈是在学堂附近租房子陪马豆的,看着家里的毛绒玩具越来越多,马豆妈很是焦虑、烦躁,甚至还有无奈与愤怒。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马小豆和马豆妈也不例外。基于某些过往,豆妈总觉的自己没有把孩子带好,要是之前自己不做一些所谓的不该做的事,而是多做一些所谓的该做的事情的话,马小豆现在应该就会快乐得多。
因为这个逻辑之后透着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这个质朴的逻辑不仅仅只是属于豆妈,我所接触过的家长大部分都有这样的逻辑观点。
“孩子的不快乐、孩子的人格扭曲是我导致的。”这个隐藏而没被意识之光所照射到的观点通过上述的逻辑便根深蒂固了。在这样的观点之后,无数的自责、懊恼、对自己的失望便在内心翻腾不息,搅来搅去。
自责、懊恼、对自己的失望,这些内心翻腾不息的情绪有几人能看穿?有几人能勘破而不受影响?差不多都是视之如豺狼虎豹,唯恐避之不及,害怕受其影响。中国文化对于人自我的内在探索与了解有着极致、透彻而有效的一整套理论与求证的方法,遗憾的是我们太过西化,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个精光,也就活该害怕这些情绪了。
因为会时不时就纠结在自责中,纠结在懊恼中,这种感觉很不舒服。为了让这种不舒服消除,对孩子进行补偿便成为了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有的时候明明知道当下孩子的要求过分了,越界了,如此满足孩子对于孩子并无好处,但是基于补偿的心里也就稀里糊涂的失去了坚持了。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种基于要消除自己亏欠感的补偿行为对关系中的双方来说是不真诚的,是阻碍关系发展的。
人无完人,古老师说过,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孩子生命中的神,我们只是人,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帮助孩子免于痛苦。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部分,而且我们也会犯错。若是我们连自己犯错都不允许,我们如何允许孩子犯错?因为犯错而伤害到了他人,就真诚的检讨,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给予对方真诚的道歉,以后尽可能不再犯就好了,这才是对过往事情的一个了结。话又说回来,这的确也蛮不容易的,挺难。不过真做了,也不是那么难,要不您也找机会试试看?
所以,虽然豆妈也按照我们给予的零花钱的建议在和马小豆在互动,但是因为补偿的心理在作怪,马小豆的零花钱花光之后,豆妈总会是见不得孩子受苦,加之觉得自己去过对马小豆做得不好的自我审判,无意识中她多次采取了补偿的心理机制。于是乎,马小豆的毛绒玩具呼啦啦的就从无到有,从有到很多的一下子冒出来了。
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只要补偿了就没事了呢?不会的,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另外一个身份——教育者的身份会跳出来,看到孩子的这种毫无节制的购物欲,父母教育的职能会让父母感到不安与焦虑,对孩子的不满也就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指责也就来了。
马小豆持续的买这些毛绒玩具必然有她内在的心里需求,她为什么持续的一直购买同类型的东西?这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吗?
我认为一个人内心对于爱的富足度与他对外界物质的渴望程度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内心越是感受到爱的人就越不在意外在的物质,反之。
客观的讲,豆妈这一年多已经自我改变了很多,因为她的改变,马小豆也改变了很多,对于外在物质的需求越来越低。购物频率也越来越低,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豆妈是在阳光房找到我的,我当时正在电脑上忙着,“王欣,能和你说点事情吗?”豆妈问。
“可以啊,你说。”我放下手上的事情看着豆妈。
“刚才豆豆找我,她看中了淘宝上一个五百多的毛绒小猫,说是要买,要问我借钱,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豆妈说的时候能感觉到她是有些情绪的。
刚开学,马小豆在淘宝上买了一匹马,三百多。马小豆告诉我原价要四百的,她和对方还价还到了三百多,对此她很有成就感。这匹小马是可以骑的,到货之后马小豆很慷慨的让我骑了几回,蛮好玩。
小马的质量有问题,没几天小马的一条腿就有点不好使了,马小豆也就不玩了,也不修,也不退货,所以三百多的小马就被扔到一边了,倒是猫猫如意常常会爬到马背上睡觉。对于这匹小马,豆妈是有些意见的。这还没多久,马小豆一下升级了,从三百多窜到五百,难怪豆妈来找我的时候嘟着个嘴。
豆妈说她很担心马小豆这种毫无节制的购物欲望得不到控制,豆妈的担心是对的,她看到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豆妈还说当马小豆跟她提借钱的时候,她内心有愤怒,焦虑、同时也有害怕的情绪。愤怒是因为豆妈感觉自己又要帮马小豆买单了,这是她所不乐意的。
马小豆在跟她借钱的事情中有前科,借钱不还,或者是拖拉不还,更有甚者是曾经私下从她的钱包里拿过钱,所以愤怒的后面隐藏着深深的焦虑,物质最后控制了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害怕自己一旦拒绝了马小豆之后,马小豆会大哭大闹,她光是想想这样的场景就受不了了,所以豆妈说她很需要帮助。
我和豆妈重新梳理了她和马豆经济互动往来中情况,豆妈不忍心看到于马小豆没钱受苦的样子,只要马小豆的零花钱花光了,豆妈就会找机会让马小豆能得到钱。这样一来,马小豆就没有好好的体验过自己花钱哲学带给自己的影响,形成不了自己的消费哲学,大白话就是没有驾驭金钱的能力。因为无论怎么话,钱多多少少都是不缺的,那么马小豆自然不需要考虑没有钱的状态,没这个必要嘛。
一番梳理之后,我告诉豆妈,你如此这般这般。后来豆妈告诉我,听完我的建议之后,她之前的部分情绪更大了,好在她相信我,自己找了个地方处理了自己的情绪之后便去找马小豆了。
以下是豆妈在这件事情上的记录:
找到豆豆说:“豆豆我们单独聊一下!我抱着豆豆,豆豆你眼光太好了,(看到豆豆整个五官都舒展开了,感觉到豆豆好开心)妈妈好佩服你哦!妈妈支持你攒钱买!妈妈还可以支持你你要是想买别的东西时制止你!”豆豆笑着抱着我说:谢谢妈妈,那我要乱买东西时你一定要制止我哦!(真没想到还会这么开心的说出这句话!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什么问题!天哪!)
豆豆开心的笑了!整个人放松了下来!
我继续对豆豆说:“妈妈之前说预支钱的事,对不起!妈妈脑袋糊涂没有表达清楚!对于零花钱妈妈的原则是;可以预支一个月的零花钱,1个月预支过就没有权力再预支了!”
豆豆笑着点点头!
哇!豆豆对这件事的反应远远超过我的想像!原来孩子什么都清楚明白!怎么会这么顺!原来是我一直怕豆豆零花钱不够用!(在家还让豆豆给我洗小衣服来换取零花钱)怕豆豆不会计划零花钱!怕豆豆乱买东西……共实我的内心是怕豆豆拒绝我,怕豆豆不爱我!(我是在向豆豆讨爱)怕豆豆给我脸色看(发脾气)时我内心的不安和不知所措,而一再破坏自己定的零花钱规则!阻碍事情的结果自然呈现,阻碍让豆豆面对那个结果!而导致豆豆对零花钱的规则一再的试探边界!豆豆,对不起!是我的没有办法面对承担被拒绝的后果,而让你一再承担不安!也谢谢你来帮妈妈面对自己的问题!
豆妈做得非常好,首先她通过肯定马小豆的眼光表达了孩子对于美、对于物品质量、对于选择能力的欣赏。这种能力难道我们不希望孩子具备?知道怎么选择好东西,懂得区分质量的好与坏,不做一个笨头笨脑的消费者,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很重要吗?这个能力和孩子是否乱花钱压根就是两码事,不能因为孩子乱花钱了,我们就抹杀了孩子这份能力。凡事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
其次,豆妈很清楚的界定了她和马小豆之间的界限,买不买毛绒小猫是马小豆的事,不是豆妈的事。虽然不是豆妈的事,但是看到女儿很喜欢这个毛绒小猫,作为妈妈她愿意支持孩子去达成她的愿望。只不过这种支持不是简单粗暴的出钱帮孩子搞定,大包大揽。而是站在自己的边界内,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什么是支持?豆妈做的这个就是支持,真诚的帮助孩子去实现孩子的理想和目标。难怪她们聊完之后,马小豆看到我很兴奋的拉着我的手,让我看她IPAD上的毛绒小猫图片,开心的告诉我:“王欣,我妈妈同意我买这个小猫,还愿意监督我不乱花钱,好让我能攒够钱。”
以前马小豆在妈妈心目中是一个无节制、不懂得珍惜的购物狂人。不可否认或许这样的形象的的确确曾经发生过,幸运的是过往的并不能代表现在,更无法代表将来。若是拉着过往的看法观点不放,那么一个人就变得僵化了。通过实际的互动,豆妈消除了自己内心各种乱起八糟的联想、幻想,放下了之前对于马小豆的标签和成见,现在展现在她眼前的是看到了一个懂事的、有原则的、讲道理的女儿。
马豆妈在事后和我的分享中还提到,其实最近她发现马小豆对于购物的欲望已经是越来越小了,去了超市也是很少的只买一点点,没有了以往不买个底朝天誓不罢休的豪情。是不是孩子不花钱就是好事呢?如何从纯感性的消费过渡到理性的消费?这些都是问题,不管怎样,很高兴看到狂人马小豆改变了,更高兴的是看到豆妈也在改变了,妈妈变了,孩子也就变了,这样的转变真好!
受益匪浅,豆妈的声音也好温柔
孩子乱花钱,怎么办? 特别感谢这一集 小雏鸟(堂宝妈妈) 演绎的【豆妈】一角,特别精彩~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