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者为你讲述,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有一幅传世名画,被誉为“天下第一白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曾引起轰动。这幅画就是李公麟的画作《五马图》。李公麟有“宋画第一人”的美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很多,可是传到现在只剩下《五马图》和《临韦偃牧放图》两件。《五马图》为什么如此重要,凭什么被称为“第一白描”?这幅画作的流传又有怎样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先为你介绍李公麟其人,以及什么是“白描”。
李公麟生于公元1049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字伯时,安徽舒城人,号龙眠居士,所以又称他为“李伯时”或“李龙眠”。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家中藏有很多的古器物和书画作品,小时候就经常观赏家藏书画,时常临摹这些作品。所以,他的画作中往往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和俊逸之风。
由于学识广博,积累深厚,李公麟擅长的绘画范围也非常广泛,花鸟、人物、道释等无不精通,特别是人物画。李公麟将人物画发扬光大,绘画的线条坚挺又有起伏变化,构图稳健,并且灵动自然,画面纯净简洁。只作线条表现而不施染丹粉的画法,使李公麟的画特别具有文雅清韵的风格。
相比而言,李公麟与唐代的画圣吴道子都擅长以线条勾勒来绘制人物画,但是李公麟的线条、用笔以及造型,都因他的文学修养而别具风格。他还大胆地将白描线条提升到一个独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白描画”。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更强化了中国画的自身特色与文化性格。
在李公麟之前,白描就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只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存在。所谓白描,就是用笔墨勾勒轮廓。唐代、宋代的人物画以壁画为主,纸上的白描其实是壁画的草稿,当时叫做“粉本”,也就是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所以称画稿为粉本。比如之前我曾讲到过,唐玄宗命吴道子画嘉陵江山水,吴道子回奏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意思是他不需要打草稿,直接画就好了。
为什么最开始白描虽然不独立成画,却又是十分重要的技法呢?这与中国画以素为美的取向有关。在《论语》当中,孔子与弟子子夏有段问答。子夏曾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很好理解,就是笑得美,眼波流转也美。“素以为绚”则是说素净的就是美丽绚烂的。子夏不能理解这句话,就问孔子:“这说的是什么呢?”
孔子当时只回答了四个字:“绘事后素”。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孔子用画作比喻,说“素以为绚”就是先有素净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才有绚烂之美。这种“素以为绚”,就是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审美风格之一,强调“素”的底子。那么,对于彩色的绘画来说,白描就是素底子,也就是底蕴。
到了吴道子那里,白描的粉本又有了不一样的发展。吴道子以人物画著称,像他这样的大画家在画壁画时是不负责上色的,应该是指挥工人来完成。但是,由于吴道子的名气太大,他有时在墙上画完初稿后上了点淡彩,工人就不敢继续上色了,于是这种初稿逐渐成为一种白描淡彩画流传下来,不经意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画史称之为“吴装”。这样的技法与风格到了文人画兴盛起来的北宋,被李公麟继承并发扬,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手法。
……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