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洛水河畔的神思——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01洛水河畔的神思——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00:00
15:03

听,述,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也是文人辈出的文化高峰期。这些文人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比如书圣王羲之,诗人谢灵运、谢朓。绘画方面,这一时期有“曹张陆顾”四大家,分别是擅长佛像绘画的曹不兴、张僧繇,用书法作画的陆探微,以及擅长人物绘画的顾恺之。今天我要为你详细讲述的,就是顾恺之的绘画艺术和他的名作《洛神赋图》。

第一部分,我要先介绍顾恺之这个人以及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确切的生卒年在文献里没有记载。现代研究者推测他出生在公元341年到348年间,卒于公元402年到415年间,享年62岁,生活在东晋中后期。关于他的生平,史籍只留下了几件大事的记录,说他先做过大司马参军,也就是军队统帅的参谋秘书,后来又做散骑常侍,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顾问,都不是什么太高的官职。

出身一般,也没当过什么大官,在艺术氛围浓厚的东晋,顾恺之是怎么出名的呢?据说是因为他给南京瓦棺寺画的维摩诘画像。当画像基本画完时,顾恺之就让寺里的僧人对外宣告说,想来看他给画像画眼睛的人,第一天要捐十万钱,第二天捐五万,到第三天就随便了。真到了点睛开光的那天,围观的人挤满了寺庙;而点睛之后的维摩诘画像,更是光照一寺。

当时的人给顾恺之起了个外号,叫“三绝”,意思是“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作由于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从笔法上来看,顾恺之的画线条流畅,有“春蚕吐丝”的美誉,意思是线条如蚕丝般柔软和缓,转圜自如,又有韧性。

顾恺之最出名的还要数人物画,因为所画人物大多清瘦俊秀,所以被称作“秀骨清像”。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描述顾恺之的画像传神:顾恺之给名士裴楷画像,特地在裴楷的脸上加了三根毛。为此,顾恺之解释说:“裴楷丰神俊朗,很有气度,这就是他的气度。看画的人仔细欣赏,一定会觉得这画神采为胜。”

其实,脸上加三根毛跟人像是不是有神没什么必然联系,顾恺之却认为它能够反映出裴楷的气质。这是非常个性化的特点,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化和抽象化。换句话说,这是顾恺之对人像绘画的独特追求,是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

同样能表现这种追求的,还有顾恺之对刻画眼睛的谨慎。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强调画眼睛如果有任何一处失误,人的神情、气度就全变了。可见顾恺之对人物表现的要求极高,认为绘画必须如实地反映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

这些独到的追求不仅表现在画作中,还被顾恺之提升到了绘画理论的高度。他写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著作,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就是主张绘画者应该有丰富的想象来取得艺术感受,用具体的形态来表现抽象的神态气质。

可以说,顾恺之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在绘画过程中,他把表现对象的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使得从汉代起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风气,逐渐转向重内心、重神韵的艺术追求,发生了质变,还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画法风格和理论基础。

遗憾的是,顾恺之作品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多是后人摹写的摹本,比如著名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第二部分,我就要为你讲述《洛神赋图》这幅名作背后的故事。

有人说这幅画是中国画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插图之一,因为画作是根据曹植写的《洛神赋》描绘的。洛神是神话传说中的洛水女神,曹植从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地,眺望洛水时遇见了洛神,被洛神之美深深震撼。顾恺之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后,深感言辞华美,人物描写动情,缠绵凄婉,于是凝神绘制出《洛神赋图》。

为什么曹植会跟洛神上演一出悲欢离合的缠绵呢?后人认为,洛神的原型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曹丕的皇后甄夫人。据说曹植遇到甄夫人时,甄夫人已经被许配给了曹丕。曹丕贪恋美色,喜新厌旧,对甄夫人并不算好,而热情洒脱的曹植就像一道光,照亮了甄夫人的生命。一个温婉美丽,一个才华横溢,本就天生一对,无奈现实弄人。

曹丕继位以后,甄夫人成为甄皇后,一道宫墙阻断了两个人的联系。等到曹植再次入宫,听到的却是曹丕将甄后赐死的噩耗。曹植悲痛欲绝,心心念念都是甄夫人,于是甄夫人化成洛神进入曹植的梦中,与他上演了一出绝美的人神之恋,最后又因为人神殊途,不得不忍痛道别。

其实,现代的研究者大多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从年纪上来讲甄夫人嫁给曹丕时二十出头,那时曹植才十二岁,正史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两人感情纠葛的记载。不过故事是真是假,都不会影响文学和绘画作品的地位。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曹植的《洛神赋》出发,也寄予了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想象。

前面已经说过,顾恺之并没有真迹留存,今天能看到的《洛神赋图》其实是宋代人临摹的摹本。虽然是宋代摹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特点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作是最接近原作的摹本。现存的摹本有五个,两幅藏在故宫博物院,一幅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幅被盗卖至美国,还有一幅下落不明。五个摹本当中,故宫的第一幅风格风趣朴直,比较接近顾恺之的真迹。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