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救时宰相姚崇(二):与相王命运的捆绑
 6081
试听180

75. 救时宰相姚崇(二):与相王命运的捆绑

00:00
15:33

后来,姚崇的政治生命和相王李旦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他担任了相王府长史。一度担任兵部尚书、同同凤阁鸾台三品、相王府长史。姚崇认为:“臣事相王,知兵马不便。臣非惜死,恐不益相王。”改为礼部尚书。此后跟张易之发生冲突,离开长安担任灵武道大总管。


姚崇的变通,从一件佛教造像就可以看出。武则天七宝台中一件弥勒三尊像由姚崇所造,题记云:“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姚元之造。”其弟姚元景也在其中造一件弥勒三尊像,题记云:“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姚元景……爰于光宅寺法堂石柱造像一铺,……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书。”有趣的是,姚崇虽然比弟弟官职高得多,也重要得多,他所造的弥勒佛三尊像比姚元景小了很多,一个高67.9厘米,一个高达104.5厘米。作为相王集团代表的姚崇,造像也幸运地保存下来——尽管个头儿稍小——但是姚崇还是造像了,而且造的是弥勒佛三尊像。


姚崇跟佛教的关系非常复杂,从武周后期到玄宗开元初期,他似乎是抑制佛教最有力的提倡者。比如开元二年,在他的要求下,“有司精加铨择,天下僧尼伪滥还俗者三万人”。但他同时似乎对佛教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他认为“佛不在外,近求于心”。


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姚崇也参与了这场政变。当时武则天移居上阳宫,张柬之、桓彦范这些大臣都欢欣鼓舞。但是姚崇独自一人呜咽流涕。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很不高兴,对姚崇说:“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姚崇说:“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不久,姚崇离开长安,到亳州担任刺史,此后又担任常州刺史。他远离中央,躲过了中宗对功臣的屠杀。而张柬之等人最后死于中宗和武三思的政治迫害。


705年到710年五年间,姚崇都远离权力中心。因为他跟相王的关系,也不可能受到中宗的重用。远离中央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了。到了710年,相王李旦登上了皇位,第一时间就把姚崇召回长安,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寻迁中书令。


这段时间,发生了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姚崇是偏向李隆基的,他提出来让太平公主去洛阳居住,以息人心。在太平公主施压下,李隆基控诉姚崇离间亲情。结果,姚崇第二次被赶到地方,先后出任申州刺史、扬州长史、同州刺史。唐玄宗击败太平公主后,713年,马上将姚崇召回,仍然是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姚崇主持下,唐朝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


我们提一下,玄宗上台所依赖的力量,多是纵横诡谲之士,如王琚、刘幽求、张暐、钟绍京之辈。政变上台后,唐太宗用秦王府旧僚就可治国,而将旧大臣清除出中枢;但玄宗只能依靠旧大臣姚崇等,而将功臣刘幽求之辈加以贬逐。不过相比朱元璋诛杀功臣,玄宗手段还算温和。钟绍京这种出身胥吏的人,当上宰相就恣意赏罚,上不了台面,姚崇等人很是瞧不起。不过他的书法不错的。有的人只可以临危受命,有的人只可以锦上添花,能同时兼备的,少之又少吧。

精选用户评论
  • 两袖清风徐少湖

    姚崇的政治嗅觉真的是非常敏锐了

其他用户评论
  • 描图鸭嘴笔

    姚崇给武则天造佛像那个事,会不会因为忠诚不绝对而让武则天警觉

    邙洛山 回复 @描图鸭嘴笔: 他是个变通之人,拍马屁功夫并不低

  • 李鉴秋

    孙老师,能不能八卦下邙洛山是什么意思,为啥取这名儿呢?

    邙洛山 回复 @李鉴秋: 邙山洛水

    李鉴秋 回复 @李鉴秋: 好的,谢谢孙老师满足我好奇心

  • 农民不会种地

    也没办法,秦王长期收罗有一批班底,文臣武将都有,而且能力杠杠滴,玄宗没有啊,只能用完即废

  • 农民不会种地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