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原名于佩文,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1961年,凭借剧情电影《革命家庭》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2001年,80岁的于蓝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2009年,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20年6月27日,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年少往事
1922年,于蓝跟随父母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29年,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她便跟随继母逃难到河北张家口读高小。1934年,因姑姑在天津河北女师学院读书,于是她考入了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读初中。
1937年7月7日,日军占领北平,华北陷落,于是她就辍学了。1938年,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将于蓝原名“于佩文”改名“于蓝”,寓意“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随后,经同学介绍,在中共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地方工作的负责人黄秋萍的帮助下,跟同学赵路徒步爬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参加抗日工作;
10月24日,到达延安;之后,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之外,还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活动。
1940年3月,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1941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参演了苏联契诃夫话剧《求婚》。1943年,参演话剧《挑花篮》;11月,跟随“鲁艺工作团”一起深入绥德、米脂等地演出。
为妇女儿童事业奋斗
1981年,于蓝受命另辟独径,领导筹建了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组织拍摄了很多儿童电影、电视片,为开创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1年5月,北京召开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年会,于蓝当选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新的执委会成员。1992年,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得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同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奖”。
2005年,于蓝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随后,获得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此外,还获得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艺术地位
《电影艺术》曾这样评价于蓝,在角色的创造中,不分主角还是配角,不论戏多还是戏少,于蓝都全身心地投入浸注进她全部的爱。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她无法想像没有生活做基础能去塑造人物。于蓝每扮演一个角色都要尽力寻找到角色的依据,不仅大量阅读文字材料,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和角色的原型及其亲友们交朋友,谈家常,使自己的感情随着人物的命运翻江倒海地折腾,方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角色的种子也就孕育其中了。
在电影《革命家庭》中,她深刻地体验着周莲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周莲的思想变化、情感跌宕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由于内心生活的充实,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在电影《翠岗红旗》中,向五儿形象的塑造,虽然显示出于蓝表演创造的才华和潜力,也有些不完美之处,那就是在时间跨度大的情况下,虽注意到把握人物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却对变化之间的呼应联系注意不够,缺乏层次之间的流畅与连贯,
因此,时有人物塑造突兀跳跃的断裂之感。在电影《林家铺子》中,于蓝塑造的张寡妇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显示了于蓝电影表演艺术趋于成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质朴纯正、浓淡相宜的艺术风格。
LEAD人物君想说,综观于蓝的电影表演创作,不论是她早期还是后期的作品,虽有粗拙与精美、稚嫩与成熟的差异,但她的全部表演创作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真诚,少有矫揉造作。欣赏于蓝的表演,似乎很少立即感受到很强烈的刺激,相反,却是让人慢慢被吸引,令人回味。她在塑造人物时,一般很少多余的、过分的东西,看似平淡无奇,可细想起来,又该有的都有了,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是的,真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创造事业辉煌的根基,与你共勉。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棒棒棒,不愧是第一代儿童制片人厂长,伟大的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