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成长经历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母回国。
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12岁之前并未接受传统教育。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现重庆磁器口小学)读书。
1948年,丁肇中随其父母去台湾,就读于丰原大同小学,后就读于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就读。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的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三年后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领域影响力人物
丁肇中自六十年代起,就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题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STS-91),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台阿尔法磁谱仪,搭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STS-134),开始了它在国际空间站的使命-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点(日内瓦时间),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未知之源,可能是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2017年AMS在太空中已经收集到超过1000亿宇宙射线事件,AMS的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才培养
1983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在1989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600名物理学家参加。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轻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
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欧洲核子中心做的L3实验,这里用的是一个周长27公里的加速器,1000亿电子伏特正电子与1000亿负电子对撞。它瞬间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
实验仪器使用的磁铁是1万吨,探测器包括300吨铀,均来自苏联。这是首次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中国政府非常支持L3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包括一台非常先进的计算机,同时还在上海硅酸盐工厂生产BGO晶体。 L3实验共发表了约300篇文章,有约300人因这一研究工程而获博士学位。
丁肇中小时候在战乱中的中国长大,很喜欢中国历史,因战乱关系他流浪过很多地方。为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经常来中国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曾这样评价他,你的实验已经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国来。
LEAD人物君想说,术业有专攻,丁教授从事的反物质、暗物质研究是一个创举,能够揭示宇宙产生的根源,对世界文明、人类发展的贡献非常大,也为华人争光添彩。我们应该学习丁教授,潜心修炼,构建核心硬本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努力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