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第四期】中国往事——那年,你说:“我养你啊!”

【金融·第四期】中国往事——那年,你说:“我养你啊!”

00:00
11:53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东西情报站》,我是大白。


今天,按计划来讲第二个故事——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并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网络上,大部分提到贫富差距的发言往往都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纯粹是一种对不满的发泄,难以触及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贫富差距是一个极其重要以至于必须深入了解的问题,既关乎政治社会稳定,也关乎经济金融效率。以人类目前的制度想象力,应该远远还不能构建出一个完全消灭贫富差距的社会,退一万步讲,即便能,也是毫无效率和活力可言的。


所以,谈论贫富差距有一个前提,就是承认它必然存在,也必要存在。真正有问题的,是过度悬殊的贫富差距。


一、基础知识:基尼系数


关于贫富差距,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这个系数的数学含义是:实际分配的洛伦茨曲线面积除以绝对平均分配的曲线面积。一般操作上用定积分来处理,数学细节我就不展开了。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越大意味着贫富差距越悬殊,而且是非线性变化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系数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0.5涨到0.6所意味着的贫富差距变化,要比0.4涨到0.5的大很多。所以,千万别觉得主要国家都是零点三几、零点四几,好像也都差不多。


一般来说,常用的实际上有两个基尼系数:一个是收入基尼,针对的是收入分配的增量情况;另一个是资产基尼,针对的是财富积累的存量情况。毫无疑问,对于同一个社会,资产基尼数值上会更大。一般来说,不作特别说明的话,指的都是收入基尼。


关于基尼系数的运用,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不能把发展阶段、类型、规模差异过大的国家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阶段上——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普遍要比发展中国家低一截,因为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经济增长效率,对于社会保障细节的完善和二次分配制度的建设必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类型上——资源型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北欧五国、加拿大、卡塔尔……由于巨大的资源收入带给了他们政府超强的二次分配和社会保障能力,在减小贫富差距上具有天然优势,其他国家很难比拟。以加拿大为例,淡水、耕地、森林、能源、矿物、渔业等各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中国的几十倍到几千倍水平。家里有矿,惹不起。


再者,规模上——新加坡、卢森堡、瑞士等类似的小国,本质上可以看成“伪装”成国家的企业。以他们的规模,只需要利用小国的地缘政治中立身份,抓住一两个产业,比如新加坡的航运、卢森堡的金融,就可以覆盖大多数国民,整个国家以一个接近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内部上下限差距天然比较小。


所以,拿中美这种大国去比较资源特别好或者规模特别小的国家,那是难为大国了,大国要跟大国比。

 

了解了基础知识后,我们先讲故事,再讲道理。


二、故事:统计局VS西南财大


进入本世纪之后,统计局干过一件非常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就是一连十年不公布基尼系数的调查数据这里注意一个细节,我的用词是“统计局”不公布,而不是“政府”不公布,请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后面你会明白这个区别的深意。


无论如何,这个行为自然是让所有人都很不满意的,基尼系数本来就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同时又是很多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参照的依据。你捂着不公布,一方面给很多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瓜田李下,难免让人觉得你心里有鬼。


到了2011年的时候,一件更加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发生了——西南财经大学跳出来做了一个叫做“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计算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项目的发起人是甘犁教授。


基尼系数的调查,由于需要全国范围内大量取样走访,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行政许可的要求都非常大。而偏偏西南财大的调查标准还非常之高,2011年的样本量超过8000份。


实话说,没有额外支持的话,一个高校要做这个事情,比较难。而且无论如何,统计局都是我国数据方面的官方权威,以一个高校的身份出来抢活儿干,也是件很敏感的事情。那么,这里就要注意另一个细节——西南财大,虽然地位比不得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但是身份特殊,是央行直属的本系统大学

 

最后调查结果是多少呢?0.61。非常高,能吃饱饭的国家里,我好像没见过那么高的,吃不饱饭的国家里,一般也没有这么高。虽然饭都吃不饱的国家,大多官方数据也没啥参考意义。


总之,数据一经公布,立刻一片哗然,大家揉了揉眼睛,纷纷表示:虽然我猜也挺高的,但是这么高,你认真的吗?


当然是认真的,西南财大的详细报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知网上查阅,质量很高,让人想不相信一时都找不出个借口。

 

按照西方的经济社会理论,基尼系数达到这个水平,社会应该已经秩序崩溃了。于是,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进入第四轮,也是最猛烈的一轮高潮,甚至西方的一些学者已经宣示胜利了,认为东西方制度和文明的竞争中,西方已经完胜。

 

国内这边,统计局被一阵打脸,肯定不爽,于是开始反击,一口气公布了新世纪以来历年的所有基尼系数,都在0.45-0.48之间。这个区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属于可以接受,而且世界银行作为一个第三方多边国际组织,对我们的基尼系数测算也在差不多水平,甚至还要更低一些。

 

不过,既然已经闹得这么大了,光公布数据肯定是平息不了舆论的,两边为了争夺话语权、解释权,直接吵翻了,从国内吵到国外,从新华社吵到《华尔街日报》,从《人民日报》吵到《纽约时报》 。


这还没完,西南财大这个调查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两年一次的长期跟踪项目。2013年,样本量扩大到超过2.8万户;2015年,进一步扩大到4万户以上,并且开发了专用APP,还得到了地方各级部门的配合,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得出的数据是多少?0.62——2015年进一步上升到了0.62


这下统计局更坐不住了,两边快打起来了,而且这次进一步在全社会激起了一场关于贫富差距的大论战,关注财经的朋友可能对这场论战有一点印象。

 

那么问题来了,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严格来讲,我也不知道,我真的没有能力对两个这么大的机构做的这么大的调查项目来进行核查评判。


但是,我这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尊重常识。这里的常识是什么?就是如果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西南财大是错的,而作为官方机构的统计局是对的,那么很显然,西南财大就已经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国家有义务有责任来拨乱反正、平息舆论。


但实际情况是,这并没有发生,西南财大并没有受到干预,官方作壁上观,任由社会进行持续论战。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十年不公布数据”的主体是统计局,不是政府,以及西南财大的央行系统身份,你心里应该就有数了吧?

 

别急,故事还没有结束,如果你足够敏感,再往前跨一步,再往深了想一想,这场论战之后,在2015年底发生了什么?给你3秒钟回忆一下。


有没有人能想到:2015年11月2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党中央下令,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到了2017年,西南财大新一轮的基尼系数调查结果回落到了0.59,事情开始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事就不能再往太细了说。


三、道理:外部倒逼内部进步


总之,行动之前先统一思想,以及通过外部倒逼内部进步,都是很好的组织管理手段。


治国理政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我们国家还这么大,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真要处理起来,其实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扶贫看上去这么正确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很多阻力的。


所以,看待政治经济问题,不能用我们生活中处理个人事务时候那种简单的直线思维。

 

然后,我也给统计局说两句话,大家也别把统计局看得太坏。其实统计局是说明了自己为什么不公布基尼系数的,原因就是——统计局发现,顶级富人的收入数据样本很难准确获取,所以他们知道自己统计的基尼系数有问题、不够准确,于是决定暂不公布,先内部寻找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其实早有讨论,相关论文也可以在知网查询。


但是,这个寻找过程实在太久了,政府和社会都等不了了,所以就动用了外部力量来倒逼,给他屁股后面放了把火。

 

对比统计局和西南财大的调查报告细节可以发现,如果把前1%的富人剔除掉的话,统计局和西南财大的数据会变得非常接近,说明问题确实出在了顶级富人的统计上,而且这也进一步交叉验证了两者对后99%的人群统计上的准确性。

 

四、如何看待中国基尼系数0.62


最后,我再补充解释下高到0.62的基尼系数到底是怎么回事。


欧洲是一个文明体系,里面有一大堆国家;中华也是一个文明体系,里面只有一个国家。中国,其实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所以中国太大、太复杂。


这个“大”不是国土的大,加拿大国土比我们还大,但国家简单得很,也不是单纯人口规模大,而是建立在庞大人口规模之上的内部经济、社会、文化的高度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再结合地理上的巨大隔断,就进一步导致了认知上的隔断。


外滩的灯红酒绿和大凉山的穷困潦倒,相互之间是不可见的,两者都是中国,但是相互间地理和认知上的隔断几乎比巴黎到北非还要大,如果换成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和突尼斯的混乱,是不是就好理解一点了。

 

既然不可见,那自然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性。事实上,即便在西方,真正影响社会稳定性的也是城市或者地区内部的贫富差距,华尔街的纸醉金迷和肯塔基贫困郡的艰难求生也一样看不见对方。


而我国对于一省一市内部的贫富差距,还是处理得比较得当的,尤其是目前对城市最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再结合全球主要国家里最高的住房自有率,保证了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满足基本生活的退路。


所以,看似高得离谱的基尼系数,其实并没有如西方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冲垮中国社会的稳定性。


至于这个基尼系数是怎么形成的,那就是另一个冗长的故事了,这里就给大家挖一个有一点远的坑,以后我们在中国工业化的故事里再讲。

 

两个轻松愉快的故事听完了,那么下一期就要上“猛药”了——货币和银行,我们不见不散。


如果你喜欢本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更多朋友。


编辑|何海东   审核|朱小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cjxxfsing

    如果统计局没有计算最高收入者的收入,基尼系数和财大的数据一样都是0.62。如果算上最高收入者的,那不更高了。

  • 大脑袋大脸猫

    是金子永远发光!!听完了这集有趣的故事,我有几个体会:1.社会越发展,马太效应越明显,人和人之间劳动收入、资产收入差异迥异(可以参考各银行发布的理财客户财产分布,基本前2%占有80%资产),势不可挡,未来只能靠国家的二次和三次分配了。2,逆向思维,比如判断西南财大数据准确性的问题,无需纠结于技术细节,用宏观的常识逻辑即可(比如逻辑学里面逆否命题,A-->B成立,则-B-->-A成立。假设西南财大的数据有误,则中央一定出来辟谣;而现实是中央没有辟谣,则财大的数据应该是对的。3.去掉前1%之后的基尼系数差不多,那这个数字是多少呢,同比其他类似国家怎么样呢?4,中央脱贫攻坚战是对的,利国利民,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让我们有后劲儿

  • Ascherrywine

    不得不感叹,金融专题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