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黄帝内经》简介

01《黄帝内经》简介

00:00
47:15

第1课《黄帝内经》简介
    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内经》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有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这门课程。
       课程所属的层次
     我想先介绍一下这门课程有关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我们国家、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学习起来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今天讲的呢,大致是大学本科生的层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下达过的教学计划,本科生的《内经》课程是72学时,当然又允许各个学校可以有些放松,所以我讲的课是准备讲80学时,所使用的教材,是使用21世纪课程教材的《内经讲义》,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个教材当初设计的课时的时候,是70到100学时之间,所适用的对象是大学五年制本科生和七年制、也就是本硕连读制的学生共同使用的,也就是所说的“五七共用”。我讲课的时候就按照这本教材的顺序,但由于它是本硕连读的,所以有些内容我们讲不了那么多。特别是这部书分上、中、下三篇,下篇的内容我们是基本不讲。
   《黄帝内经》这门课程的性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有过规定,当然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本科生的后期提高课。所谓后期,我想是在大学教育整个课程系列当中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也就是说,是在学过一些普通医学基础课、甚至于学了某些临床课的时候才开的课程,是后期提高,也就是它是在理论方面的提高、临床文献的提高,还有在知识面、甚至学习方法方面的提高。
    下面我就想介绍一下再进一步的情况,也就是说大学本科、当然据我所知,现在中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的专业也要学《内经》课,有一些中医专业的博士生还要学习《内经》课。为什么在中医各个层次的学习当中,都要学习《内经》课呢?因为它在我们整个中医学、整个中医教育当中,它所处的地位的问题,我想先给各位作一个初步的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与防治疾病技术的渊源。它包含《素问》与《灵枢》两个部分,每一部各包含81篇文章。我们大致地说,这些文章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因为关于《内经》的成书问题我们后面还要进行专题讲解的。这些文章、春秋战国好几百年的事呀,它们不是同一时间写成的,也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写成的,可以说他是众多医学家论文的汇编。什么时间汇编成书的呢,据研究,是定在西汉时期才汇编成《黄帝内经》一部书。
这部书,我们所看到这些材料,是在《汉书•艺文志》中可以看到,在当时、也就是在秦汉,或者说在西汉时、再往后一点,可以看到除了《黄帝内经》之外,当时还有一些其它的医学经典著作,比如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一部叫《旁篇》等7部医学经典著作,但这些都已经失传,唯独有《黄帝内经》还存于今世,所以我说它是现存的最早的。
    历代中医学家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一起称为四大经典,不过,后三部都出自《内经》之后,《金匮》、《伤寒》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他在序中就说过嘛,他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其中《素问》、《九卷》说的就是《内经》,《九卷》就是灵枢嘛。当然,在中医学里,还经常把《脉经》、《难经》、华佗《中藏经》、《太素》等书也都称为经典,而这些书就更晚于《内经》。因此说《内经》一是现存、一是最早。当然也有比《内经》更早的,比如说在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脉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文献,它们同样是医学文献,从考察来看,它们不比《内经》晚,甚至比《内经》的一些文章要早。但是,无论从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马王堆出土的这些宝贵的文献都不足以称之为经典,不能和《内经》相提并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记载有科学而系统的医学理论、丰富而多彩的防治疾病的技术,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的一种思维方法、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并且运用古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论证医学科学的最基本的课题,也就是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所以说《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前的一些文献,都是零散认识、知识的积累,到《黄帝内经》就标志着我们中医学有了系统的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00多年来,历代医学家正是在《内经》所创立的理论和原则、技术及其所采取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使得中医学得到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了《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众多的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为其理论的渊源。古今无数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学家,或者是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是在防病技术上效验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却均以研究《内经》为其著书立说之根本。比如被后世医学家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自己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就说以《素问》、《九卷》为依据,《伤寒》书中处处体现了《内经》的理论和治疗的法则。被尊为药王的唐代医家孙思遂,其不朽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第一篇、《大医习业》突出地讲:“凡欲为大医”,必须熟悉《素问》、《针灸甲乙经》、《黄帝针经》,《黄帝针经》就是《灵枢经》,他把研习《内经》作为“大医”的必修的和首要的功课。大家熟悉的清代的名医叶桂、叶天士,那是在我们中医学的历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也就对外感温热病、从《伤寒论》之后又一个飞跃,形成了温病学说,叶天士、他也是在研究《内经》的理论并把它用之于临床,为其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使中医对外感温热病的诊治产生了飞跃。
    此外,参透《内经》的要旨、并根据这些要旨加以发挥而标立新说的,代有人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名医出现。比如金元时期的四大家,刘完索、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明清间的俞昌、俞嘉言,他以《秋燥论》和《大气论》而名著医林。而以《内经》为指导医学家们不仅在临床各科以及一些基础学科,比如《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使是专门研究《内经》这部书而作出贡献的、并且能够垂范后世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唐代的杨上善,他撰著了《黄帝内经太索》;明代的触撰著了《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这此论述仍然是研究《内经》的宝贵文献。现代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一生著作30余部,他这些著作不仅都以《内经》的理论为主要依据,而且还专门写有研究《内经》的著作,比如《病机十九条临证分析》里面的“十九条”,就是《内经•至真要大论》中的十九条,他加以研究分析就成了一部著作嘛,任应秋先生还写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为工具书,写了《黄帝内经研究论丛》。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学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其进行研究,或者说加入研究《内经》的行列,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据我们统计,到1990年,在我们集体写一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古今有关研究《内经》的著作就有400余部。正是由于《内经》的理论及其所构建的学术体系,造就了无数的中医学家,保证了中医学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自从1956年我国成立中医大学开始,也就是从开展高等中医教育开始,《内经》一直被列为中医专业教育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由国家组织统一规划编写的本科生的教材已经修订了7版,这些教材和其它刚才所说的400余部的专著一样,都是研究《内经》、使其学术不断发展的重要的文献,重要的材料。
    下面谈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的问题。我们这个课程的性质,它是属于基础理论的性质,因为《内经》课和《中医基础理论》两门课程合起来叫做《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是这样一个学科界限、学科的限定。但从课程系列来说,它又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基础理论》课是大学本科生的早期课程、前期课程,而《内经》课是作为后期提高课,所以它们是有区别的。当然,《内经》课的主要内容是限定在《内经》本身及其有关的研究成果方面。另外,作为后期课,它的内容要求也与前期课不同,它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中医理论的水平;二是提高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了它诊防疾病时将会到好;三是提高和扩大与中医学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也就是扩大知识面的问题,当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能力的问题。
       在学习方法方而我提几点供各位参考:
      一是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作为后期提高课,有它特殊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就全书而言,应该是教材中的第二篇--经文选读,就是从原文里选出来的一些重要的东西。而关键问题则应该是上篇的第二章--学术体系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内经》的学术体系及其住点,我们在学习研究《内经》的时候,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比如特点之一,《内经》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只有把握了整体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如藏象的理论。
    二是要善于对比思考,在内经当中就有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问题,《内经》本身就有不同的说法,后世医家对同一个理论又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很自然的,换句话说,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那是小学生的东西,不用我们再去研究,这种东西它也不会作为经典流传到后世。据我所知,很多经典问题都是大原则的问题,就这个大的原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它、都可能是对的,因此我们学《内经》不要希望仅仅记住就行了、不会再有别的了,不可能,那就不叫经典了。所以我们要掌握对同一个问题,《内经》有几种说法、后世医家有几种解释,很可能几种解释都有其合理的一个侧面,当然了,不能说怎么解释都对、都正确。怎么解释呢?都要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的解释、都符合中医临床的解释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所以要善于对比思考,思考它产生的不同背景是什么,这样的话,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比如说关于五脏和四时相对应,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是脾应长夏,按阴历算、六月份是长夏季,另一个说法叫“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意思是脾不单独主某一个时令,而是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最后18天归脾所主。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说法,两种说法有什么共同点,这在学习中应该加以分析的。
    三是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因为提高理论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并且也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内经》当中的内容。所谓的实践就包括学生本人的实践,也包括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书本上的经验,把这些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深刻、才会真正掌握理论的内涵。比如联系的问题,《内经》中有一个说法,叫“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就是所说的肛门,这肛门可不单单是为了排出糟粕的用处,它还反映了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肛门的启闭是否正常它是和五脏的功能直接相关的。那我们学的时候你就应该联系过去学的《诊断学》,《诊断学》为什么要说一问寒热二问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退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新编十问歌: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第二问就要问便,那就是问肛门情况是怎样,但医生的真正目的是通过问便了解人体五脏的情况,这就是要加以联系起来认识的地方、所谓书本的经验来加以联系的。当然,各位如果有临床机会的话,跟临床联系起来,那是对学习《内经》更重要的。但我们临床有时受一定的限制,因为你没有医师执照,有时候看病又犯法,跟老师呢又不见得老师在现场,有些东西可以实践,比如《内经》养生的理论,它说要恬淡虚无,要精神内守,要心情保持愉快,这样的实践人人都可以做,用《内经》指导我们养生总是容易做到的。
    四是理解与记忆的问题。无论是加强理论的深度,还是增加知识的广度,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不理解的理论是不能用的、是死板的理论,当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强调记忆,有些重点的内容应该熟记。有些内容是经过反复筛选出来的重要的东西,这些应该是熟记、或者说是应该背记的,因为临床时现翻书可是来不及,熟才能够生巧,才能够把这个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带过一些年轻的医生实习,有一些很常用的方子,让他们写,他们在那儿想来 想去地凑药,总是凑不全。问他学过没有?学过。没记,仅理解了。这个仅理解了不如熟记的好用。所以在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同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经文要熟记,要背诵。考试的时候也会有填空题,你不背,反正这字填不对。
     第五个学习方法是总结与习作:在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要注意总结。 学过这一节、这一章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哪些有自己的理解了,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得总结出来,简化出来。学习过程总是要从少到多,同时要从博转约。我们学了一节,学了一章,那都是慢慢学,由少到多了,但是 的时候你还得要约。相对的博也要把它约一下。约是什么?抓住要点。这个就需要总结的功夫,把学过的东西条理了一下,抓住要领了,对临床使用这些理论或者将来复习功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习作,习作就是练习写作。因为是后期提高课了,应该练习写作。写什么?写学习心得,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方法很好,或者说有些什么体会,都可以作学习心得。要写,写是一种锻炼。甚至发现一个问题,想深入研究一下,不懂就查阅有关资料,上网查也行,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就这一点,把它博起来之后你再写出来。如果提出的观点是新的,而且又能够较好地论证了这个观点,就是很好的一篇论文。所以练习写作对于学习《黄帝内经》课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我们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下面介绍一些参考书,除了我们有这个课本之外,还有些参考书,比如我提到的《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是唐代杨上善所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在2005年有修订版推出,这部书是系统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第一部著作,它要比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还早,所以参考价值是很大的。再有就是《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代马萌写的,他虽然也有《素问注证发微》,但是我推荐给各位的是《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注得很有见解,很有发挥,同样是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还有《类经》,明代张介宾著的《类经》,有上下册,由人民卫生岀版社出版。它也是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注的很流畅,分析得很透彻,很有参考价值。再有就是清代的医学家张志聪写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叫做集注, 就是集体的著作,是张志聪先生带领他的师弟和学生,集体作的注释,他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注释《黄帝内经》,作为前后联系分析的话,这个书很有参考价值。最新的参考著作就是《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本人主编的,是由国内外数十几位专家集体撰著,把《黄帝内经》的主要理论、两千年来研究、现在的认识全部加以整理,加以总结。就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它反映了当代的最高水平。《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就是给大家学习的时候或者说学有余力的时候作为参考用书。因为它不但是国内的几十位专家,还有日本的6、7位专家,还有韩国的专家,凡是研究《内经》、可以说各省我都请到了至少是一位,噢、对不起,西藏我没请到,同时还有其它相关学科的专家也加入进来。
        好,现在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