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经济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有两位作者,一位叫法布里齐奥·奇利博蒂,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另一位作者马赛厄斯·德普克是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
我们常说“直升机父母”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父母看到被各种补习班束缚的孩子,多少也能意识到孩子的痛苦。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直升机父母”还是一直存在呢?
今天我们就分两部分讲解这本书。第一部分:父母如何规避育儿陷阱,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事情发生?第二部分,男女之间是否应该区别教养?
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育儿陷阱”?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寒门越来越难以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考上好学校可以让你获得更好的资源,但考上好学校是需要父母提供资源的,而本身就拥有资源的人会更容易考上好学校,获得更多的资源,来让自己的孩子考上更好的学校。
如何做,才能跳出育儿陷阱呢?
养育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是基于爱。是爱驱动着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而这种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他主义:指父母时刻准备着为孩子能获得现在和未来的幸福,而做出巨大牺牲;一种是父爱主义,家长会更加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权衡孩子的行为。
这两种动机,利他主义和父爱主义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谁占主导的问题,是程度问题。
首先,干预孩子选择的父母属于密集型教养,如果密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对孩子行为反应程度很高,那他们就是权威型父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应程度很低,那就是专断型父母。
而选择不干预孩子选择的父母属于非密集型教养,如果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反应程度高,那他们就是放任型父母,如果对孩子的反应程度低,那就是忽视型父母。
家长们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本身的性格,大部分情况下,做艺术家的父母通常会是放任型,身为公司职员的父母会是专断型或权威型。
另一个就是环境因素。
为什么中国的家长为孩子的竞争那么努力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所以绝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不自觉地选择密集型教养。
数据表明,如果父母双方受过的教育有限,那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够跳出育儿陷阱的可能性最高,与放任型教养方式相比,整整高出了13个百分点。
但如果父母双方中有一人受过高等教育,那即使他们采取放任型教养,那也取得和权威性一样好甚至更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取得比父母更高的学历。因为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榜样的力量和软实力。
所以综合来说,如果你想要避开育儿陷阱,那就要采取密集型育儿,而且在同等条件下,权威型育儿的效果大于专断型育儿,专断型育儿的效果大于放任型育儿。在此基础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好。
关于针对性别的区别育儿,书里提出一种很有趣的观点,就是在工业化之后,大部分人才需要离家很远去工作,留在家里看宝宝的成了女性。
久而久之,家长就按照女孩不需要赚钱的目的来养育孩子,所以那个时候的女性只需要做饭、打扫卫生就可以了。
对于育儿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越来越受男性的欢迎,她们更容易结婚,进而养育下一代。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来讲,男女的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被经济环境决定的,二者本身并没有很大区别。
所谓的“富养女穷养儿”的逻辑是男孩被认为将要遭受更多磨难,女孩将会面临更多诱惑。也是家长根据市场上,男女所要面对的经济环境决定的育儿方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