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天文1.1】中西方的创世纪有什么不同?

【卷一·天文1.1】中西方的创世纪有什么不同?

00:00
14:43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蔡老师。我们今天正式开讲《幼学琼林》,先讲卷一的第一小节,天文。这个天文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天文有很大区别,我们现在的天文指的是一个科学概念,来研究宇宙空间之中的天体和构造,以及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说白了就是研究星星的故事,那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幼学琼林》中的天文,指的是一些天文常识,天空中的自然现象,更多的是讲述对天空的猜想和神话传说,这也是和中国农业文明缺乏哲科思维的原因有关,我们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以后有机会,同学们来听蔡老师的文思课。


那么我就先来朗读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注意句读,自由朗读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这头一句: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讲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来历,以及中国祖先的宇宙观,这也几乎是每一本经典著作的开头的套路。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甚至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各自的创世神话,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西方文明,他是有上帝耶和华创造的,第一天创造了光,于是有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也就有了天,第三天创造了海洋,也就有了陆地海洋之分,第四天创造了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生命和飞鸟,第六天创造了地上的生灵和人类,这六天忙活了半天,算是把天地万物创造齐备了,可把上帝他老人家累坏了,于是上帝歇息了,第七天就成了休息日,也就是咱们现在过的礼拜天。


那么相比西方的上帝一人的辛劳和瞬间完成创世,中华文明的创世神话简直可以说“霞光万道、群星璀璨”,而且“集众人之力,岁月之绵长”。那么最主要的就那么几位,同学们一定也非常熟悉,都听过他们的神话传说,比如,伏羲氏、女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等,那么《幼学琼林》当中就讲了最初的这一位:盘古氏,也就是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创世神话中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在还没有盘古的时候,天地一片混沌,注意混念四声,不念第二声,是杂糅混合在一起的意思。  那盘古究竟怎么开天辟地的呢?


在三国时期的一个叫徐整的《三五历纪》中有详细的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什么意思呢?说这天地最初混在一起,像一个包裹在一起的鸡蛋,蛋黄和蛋清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就诞生在这个类似于鸡蛋形状的天地之中,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这叫“乾坤始奠。”乾和坤是《周易》中的第一和第二卦,分别代表着天和地。连起来意思就是说这天地至此就开始了就建立了奠定了。接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厚实的大地。这就是“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这盘古看来是太有责任心了,为这开天辟地是操碎了心,好人做到底!他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耶,这就是中华民族,严格讲应该是汉族的创世神话,接着有伏羲氏、女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等众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努力,才最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伟大诞生。其实,我们这里就能对比出,中西方文明的在起源时候的不同之处了,西方显得格外激烈格外的辉煌,而东方则显的如此的厚重和如此的深沉


我们接着再来往下看,“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五星指的是太阳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你看,中国文化大部分文献中的所谓的天文,就这样一笔带过,若是我们近代科学,那关于这太阳系,这些个行星,至少写好几本书,对不对?


七政则有好几种说法,但是在《幼学琼林》里指的就是日月和上面的五星。那三才指的就是天地人,古人认为宇宙之中能力最大的东西就是天、地、人,其实这里就有《易经》中的思想,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就是我们刚才已经提到的《周易》,传说是周文王所著,当然这种讲法非常的可疑。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那是更早的时候所创造,只是年代实在久远失传了。不管怎么样,这个“易”的思想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影响至深,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大背景和坚实基础,也是探索宇宙自然的金钥匙。它又是万经之源,诸子百家深受其影响,其中老子的《道德经》中描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我们现代科学认为的某个奇点,经过大爆炸以后产生演变为万物,那么中国古人中的易经思想,认为一就是太极,生二,二就是阴、阳两极,这两极又生三,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人是天地之间,万物之灵,这三才阴阳和合,接着演化出万物,也就有了“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的观念,古人认为:太阳是众多阳性物质的宗主,月亮是纯阴的形象。阴阳的概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随处可见,比如: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叫阳,照不到的叫阴,动的是阳,静的是阴,男的是阳,女的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显现出来的是阳,隐蔽藏起来的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等等。所以我刚才讲,我们时时刻刻其实都没有离开过易经的思想。


有的同学就问了,这讲天文,怎么扯到易经,阴阳,和思想文化上去了,耶,对了,这不就是蔡老师一开始就说的,中国文化中的天文和现代科学的天文的重要区别所在嘛!?。这还没完,我们接着往下看,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这个螮蝀就是天上的彩虹,那么说这彩虹是来自于天地的淫气,淫,指的是放纵,我们理解为这邪恶不正的气,显然这违背了现代科学的解释,这彩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现在夏天,阵雨过后有机会能看到彩虹,是阳光射入水滴,经过折射和反射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的彩色圆弧。那么“月里蟾蜍”呢,就是月亮里癞蛤蟆,咦,这其实也违背科学,我们都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那这懒蛤蟆是怎么上去的呢?很显然,这也是一个神话传说,在西汉的名著《淮南子》中就有记载,说的就是咱们非常熟悉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说:嫦娥的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还没来得及吃,嫦娥就把它偷偷吃了,结果身体越来越轻,升入空中,一直飞到了月宫之中,变身为蟾蜍,也就成了月魄之精光,也就是月亮的光辉。


好了,我们今天先将中国文化中的天文,讲到这里,下节课还有更加神奇的故事和人物等待着大家,我们周五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lla_wgi

    感谢蔡老师的辛苦付出!终于遇到好老师,能讲得如此完美!我知道《幼学琼林》是个宝,可是我没文化,我不会给孩子讲解,学得很无趣。感谢蔡老师

    蔡鋆老师 回复 @Ella_wgi: 感谢关注!要坚持学习哦

  • LiLy成长频道

    很赞,古今知识联通,希望老师陆续更完

    蔡鋆老师 回复 @LiLy成长频道: 感恩关注点评

  • krsmOm

    老师讲的真的太好了,受教受教,每天带孩子听听,受益匪浅

    蔡鋆老师 回复 @krsmOm: 感恩关注点赞!

  • 蔡鋆老师

    欢迎关注转评赞,感恩和我一起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公益事业助力

  • 爱弥儿童

    有没有这个语音的同步书籍?

    蔡鋆老师 回复 @爱弥儿童: 文白对照的书有很多呀

  • 诗词女孩

    感恩老师!娃娃好喜欢听,想买本书,哪个版本好些啊?

    蔡鋆老师 回复 @诗词女孩: 感恩关注点赞市面上有文白对照的版本都可以😊

  • 扬州加油

    感谢老师的分享。

    蔡鋆老师 回复 @扬州加油: 感恩关注评论

  • 蔡鋆老师

    欢迎关注转评赞,感恩和我一起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公益事业助力

  • 吟诵小怪兽

    带孩子来听了

  • 石中璞

    讲的太好了!!!

    蔡鋆老师 回复 @石中璞: 感恩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