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82期:灵魂站立的男人(好文)

2020-982期:灵魂站立的男人(好文)

00:00
13:39





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


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代大儒董仲舒及其思想理论背后的故事。


儒学,可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国家存世之根本。


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一直主导着人们的精神意念,影响着人们的举止行为。


其思想已深深根植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了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先秦时期,儒学也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而已。


虽有孔孟传授,“儒学”却始终在野不在朝,直到战国末期,也没有统治者真正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甚至秦始皇时期,儒学还遭受一次”焚书坑儒”的重创,彼时许多典籍已毁,儒学思想只能靠儒生的记忆,私相传授。


然而,每至绝境处,必有圣贤出。


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使得儒学起死回生,不但入庙堂,号朝野,于百家为先,还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年之久。


这个人,便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念的世之大儒——董仲舒。




三年不窥园,起作春秋露


提起“儒学”,世人皆会想起孔孟之道,荀子之礼。


这一点不假。儒学由孔子而立,经孟子发展,后荀子集大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学从诞生起,便与政治就有紧密联系,无论是“仁政爱民”,还是“尊王攘夷”,无一不是教导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


因此,统治者的意愿便显得无比重要。


可随着天下礼乐崩坏,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纷争四起。


兵家与法家学说,更能给君主们带来直接利益,而儒学虽得民心,却始终不得统治者之心。


秦始皇经“法家”而统一天下,却也因“法家”而丢了天下。


刘邦建汉,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于是主张清静无为、以守为攻、刑德相辅的黄老之术,作为开国根基。


但那时的儒学并没有放弃,反而在叔孙通、陆贾等儒生的宣传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而董仲舒,便是其中的一员。


董仲舒出生于一个田产丰富,藏书无数的大地主家庭。


他自幼好读典籍,最尚儒学,独喜《春秋》,由于太过沉迷其中,经常废寝忘食、足不出户。


家人为了让他劳逸结合,便在书房旁修了一座花园,四季鲜花盛开,芳香不断。


然而,董仲舒却始终不为所动,不但没有踏入花园一步,甚至连花园之景也不曾抬头欣赏。


他每日垂帘习读,钻研学问,于三年时间,写出了闻名于世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


30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学生,精心讲授《春秋》之事,宣扬儒家经典。


有意思的是,他讲学时,课堂上挂有帷幔一副,许多学生和他学习多年,仍没有见过他的样子。


可即便这样,许多学生闻董仲舒之名,亦愿尊称他为老师。


史书记载董仲舒: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渐渐地,他的声誉愈大,汉景帝更任他为博士,主掌经学讲授。


那时,他虽于民间声望显赫,可于朝堂之上,却依旧名声不显。


由于名声在外,在汉武帝掌握政权励志改革时,钦点董仲舒,入堂论政。




“无为”下的混乱


汉初推崇黄老之说,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就是统治者少干涉百姓们的事务,既不像秦朝法网密布,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刑罚;


也不像儒家,使人一言一行都有许多规矩,稍有不慎就被认为失礼。


宽松的黄老之治给社会以较多的自由,使人们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活动,这一套理论非常适合当时汉朝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为之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种情况亟需整治,否则就会危及皇帝的安全,甚至天下大乱。


于内,它只能使百姓自食其力,解决温饱问题,却无法使国家富强。


而且因为朝廷放纵之势,使得诸侯国野心膨胀,之前发生的七国之乱便是证明。


于外,黄老之学讲究不争,不能威慑周边蛮夷,再加上国力不足,只能任由匈奴屡屡寇境,汉朝靠着“和亲之策”,求得一时安宁。


随着汉武帝的上台,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也开始尝试改变“无为”当道的局面。


之后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在继任丞相后,也推行尊儒的政策。


然而这一切遭到了窦太后的极力反对。


窦婴、田蚡被解职,其他相关人士纷纷被杀。


尊儒虽然失败,但这次事件也说明,黄老术的支持者仅剩下窦太后一人而已,儒术在朝廷上的复兴已是指日可待的事。


四年后,也就是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所有的一切,都为了董仲舒的出场做了铺垫。




(汉武帝)




三问三策答,儒学百家先


汉武帝继位后,让各地举荐贤良,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其进行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有关天人关系问题,所以这三次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到底是啥,为什么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稳固政治,加强集权,确立君主政教合一的地位。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开宗明义:

“臣谨按《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这句话指出了宗教与政治就是一体,同样也指出,君主是上天和人的联结点。


紧接着他强调:国家失道,天降灾异。反过来也就是说,国家不失道,天就会降下祥瑞。


这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思想,然而董仲舒对这个思想做了一点改动。


当君主做错了事情,上天不会直接惩罚,而是警告,最后才处罚。


这正好符合了孔子的:“不教而杀谓之虐。”即对人在进行处罚的时候,应当先进行教育。


这样的回答正符合汉武帝的需求。


同时,董仲舒又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融入到这套理论中,让皇帝掌握了对上天示警的解释权。


第二,建立大一统理论,用礼教教化民众,同时提高政府效率。


所谓的大一统,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统一的国家,而是指在同一个国家里,意识形态、文字、历法等都要有统一的状态。


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具体的办法就是,贾谊曾经提出的理论:

“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所谓的兴礼乐,其中有一条,是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而,董仲舒再次将它细化,制定了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按照孔子的看法是,身为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否则臣子就不会有臣子的样子了。虽然是君臣关系,但相对来说是对等的。


而经过董仲舒“改良”后的三纲则为:无论君主是什么样子,臣子都要服从。


这次改动,将君主赋予了无上的权威。


第三,兴建太学选拔人才,取消任子訾选制。


也就是官员要从太学生中选拔,或者由郡县推举“孝廉”,不能再让士大夫们走后门。


没有证据表明汉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但《汉书》上记载: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其实是千百年来,学术正式融入政治的起点。




历史上对于董仲舒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提出的天人感应成为了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导火索,他提出的三纲让两千年来的中国人,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也有人说,董仲舒的学说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基础,也让大汉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董仲舒”的出现,是解决汉朝历史问题的必然。


董仲舒由于性情耿直,未能在朝为公卿,晚年闲居在家,著书立说,朝廷每有大事,往往派使者咨询。


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家中,葬于长安西郊。


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陵墓,感怀他为汉朝立下的功劳,下马致敬。


从此,董仲舒的陵墓,又被称为"下马陵"。


马未都曾经说过:

“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


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人追名逐利,有太多人趋炎附势。


但董仲舒从没有想过追求太多东西。


他一心向儒,一生传道,虽有万般磨难,亦没有丢掉初始之心。


言语闲静后,不慕荣利前。


在前行的路上,董仲舒一步步成为了万世之明灯。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哪怕山行野宿,亦会孤身万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43632282

    在看

  • 听友217284819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