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笔记
喜马拉雅听友你好!欢迎收听“人工智能与我们”系列课程的最后一集。我们一起畅谈人工智能的时光就要结束了,这还真的让我有些难以割舍。希望你享受这门课程并参与其中。我非常享受这项挑战,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那庞杂多元的话题化整为零,直达本质;你的全程参与和接受也让我倍感荣耀。
一、人工智能的本质
我们已经度过了长达28集的旅程,领略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美妙力量。在前面的内容里我曾经解释了人工智能的关键性质,以及人工智能如何从数据中汲取洞见,从数据中学习。我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还有在新数据出现时重新评估的需要。但最重要的是,我还解释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不但可以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我们关注了人类决策与人工智能,以及这两者如何联系到一起的话题。如果一切运转良好的话,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大大提升人类决策的水平,增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人工智能还能让我们专注于人类学习,改进学习进度;人工智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征服现在的新冠病毒,也能让全球数十亿人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命品质。
我们还关注了人类决策与人工智能,以及这两者如何联系到一起的话题。如果一切运转良好的话,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大大提升人类决策的水平,增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人工智能还能让我们专注于人类学习,改进学习进度;人工智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征服现在的新冠病毒,也能让全球数十亿人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命品质。
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也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构造,不但改变了我们“卖什么”的问题,也转换了我们“怎么卖”的方法。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了富数据人工智能市场的交易效率,它不但挑战了基于价格的传统市场,也给等级森严的传统公司出了难题。数字巨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完全可以遏制创新、减少竞争、摧毁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福祉。在硅谷,这种趋势已经出现,造成了商业活力的减速,还有创新能力的集中,这些都令人担忧,也很危险。幸运的是,正如我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一集总结的那样,我们仍然拥有简单但是行之有效的应对之道;那就是让数据开放获取,这样人工智能的威力才能由许许多多的人共享,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禁脔。
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里,我们仔细研究了人工智能的阴暗面,从偏见到预知再到隐私权。我也解释过,如何才能在理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打造一套政策方法,合理妥当地应对这些阴暗面。现在,是时候总结整理,展望未来了。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人类。
二、对人工智能的几大推论
但在我们展望未来之前,先让我总结一下贯穿每集内容的几条主轴,构筑系列课程的几大推论。第一,人工智能既有延续性,也有颠覆性。人工智能延续了人类发明并构建机器的渴望,人们希望用机器便利我们的生活,代替我们完成一部分工作。就这一点而言,人工智能只是历史上的新篇章而已,也是数万年前的犁具,后来的轮子、齿轮,以及后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电力、汽车与计算机的延续。但在另一层面而言,人工智能已经相当有颠覆性了,因为它让机器得以处理认知性任务。在地球上,人类其实一直都不是跑得最快、体格最大、体力最强的生物。我们的认知能力,才让我们脱颖而出。即便是传统的计算机而言,它们显然还是会遵循指令。人工智能大不一样,这种机器会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而且正在侵蚀我们认为人之为人的基础。
我的第二点思考是,人工智能并不是会说话的机器人或是满天飞的无人机那么简单。人工智能的全部内容都是提升人类的决策质量。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帮助我们呈现自己身处世界的崭新洞见,它是与人类思维有关的机器,也是给我们赋权的机器,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人工智能与智能、人类、虚拟都不完全相关;人工智能关乎决策。
我的第三点思考是,人工智能赖以学习的数据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捕捉到了更多真相的本质。数据就是人工智能运行的燃料。如果没有数据,人工智能就无从谈起——至少就不会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一个谈论另一个。
我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点思考是,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数据,而是思维方式——我们认知上的想象力应当开放,接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带来的卓越洞见。如果没有这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的话,如果我们仅仅将人工智能应用在那些我们知道或者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领域的话,如果我们不在那些未知领域或是根本不知道我们未知的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话,如果我们不愿意在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知道的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话,那么人工智能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其实,这些领域认知上的好处才是最大的,它们产生的洞见也是最珍贵的。
颠覆,决策,数据——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从几大推论总结出来的四大关键词。
三、人类的未来
人类利用机器做助手已是由来已久。但即便是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我们也说服自己,机器只是带给我们信息和分析而已,与此同时我们仍然保留强大的力量,人类依然是执牛耳者。这种论调认为,只要我们还在决策,那么谁在准备决策就不重要了。许许多多的白皮书和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准则里,我们都能发现这种论调的身影。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让人类“留在决策圈”里,并且保证无论在决策时刻发生了什么,决策本身都必须是由人类做出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行使权力的关键时刻绝不是实际决策的时候,而是决策之前发生的事情:决策的准备阶段。权力并不仅仅在于最终决策,也关乎决策之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如何形成决策。我们都深知,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分析数据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适应性。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人工智能会为人类决策提供基础。人类的力量仍然“处在决策圈内”,但也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机器的建议。
看看,没有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凭空出现。一切数据都是基于某些精神模型收集得来的,一切人工智能系统都建立在模型之上。我们在收集数据、让人工智能从数据中学习的时候,总会或明或暗地设立一些前提条件和先决条件,选用一些过滤器。我们的抉择,也会全方位塑造数据驱动型人工智能产生的洞见。如果没有这些把关,人工智能就不仅仅是聋哑机器了,它对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也会失去概念。
数据中如何呈现真实?我们人类在选择如何抓取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呈现世界真相、选择那些机器学习的模型的时候,我们都在深刻塑造决策过程。最后是谁拨动扳机并不重要,但是决策过程如何准备却真的重要。
依靠模型预知世界,从而准备决策,这恐怕就是人类在未来的角色。这需要理性思维加上创造性的思考,这些都需要最棒的人类素质。如果我们拥抱这个模型的话,人类就将有能力驾驭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改善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对此置之不理的话,我们也就漠视了对人类延续自身力量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的品质。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延续这些的话,我们就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我们未来的机运——不仅是生存的机运,更是繁荣的机运。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我们又将如何做?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但是亲爱的听众,我希望你能看到,最大的挑战和最好的机会都不存在于机器,而是在我们自身。我们应当奋起迎接挑战,将我们自身变成认知上的超级明星。就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提示器吧,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机器,也不在于数据,而是在我们自身。
我们的课程已近尾声。再次感谢你与我一起共度这段旅程。希望课程内容可以常驻你心。你,我,全人类都将继续这段独特的旅程,一起穿越时间和空间。再见!
老师,再会!
哭了,当我们仔细看向生命,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脆弱的,一去不复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