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为自己的人生做决断。我是杨乐乐,欢迎走进断舍离的世界。
前面一节我们分享了如何远离对家人的过度期待和群体控制,永远要记得自己和家人是独立的个体。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生活上的交集,但是没人愿意被人牵着鼻子走,也许不会有什么具体的冲突,但是长久来看对家人的过度期待会令双方都感到不安。
群体控制也是如此,只是家人换成了弱联系的人,摆脱群体控制也相对容易一些。重要的是觉醒,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意义,也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一节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看看如何认知自己,如何接受自己,如何爱上自己,如何发现崭新的自己,如何享受人生,不要执着过去。
我们周围总会有很多人反复说“做自己”,说起来容易,到底怎么做自己呢?
其实前面提到的两种人,一种是用力过猛的人,一种是得过且过的人,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在做自己,那么我们所说的做自己和他们有什么差异呢?
我认为做自己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自己,然后是抛弃理所当然的自己,最后才是找回真正的自己。
了解自己
很多人总是在别人身上看自己,看到别人的性格、行为,就觉得自己和他是差不多的,会追随看到的人盲目行事。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差异,了解自己首先必须立足自己。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把“自我”看成是一个非常绝对化的概念。对于“性格是无法改变的”“性情也是天生注定的”等说法,我们过去曾深信不疑。
一旦听说有人要“改变自己”或者“抛弃自己”,就感觉之前的人生就要归零了,简直不可思议。就这样,我们长时间将自己困在理所当然的“自我”之中。
基于上面的惯性思维,我们一直在作茧自缚。我们经常说“无法改变生活方式”或者“这是我的原则”之类的话,同时也屏蔽了人生其他各种可能性。
这样的自我将自己封闭在家里,囤积各种物品,或者放任已有的物品,这样的行为就有点迷失自我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挣脱束缚,离开“理所当然的自己”这个牢笼。
抛弃理所当然的自己
其实自我一直处在变化中,因为我们的人生角色是多元的,随着时间变化我们的生活也是变化着的,而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掌控者。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处在两种状态之间,一种是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迷惑感,就是因为我们不明白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如果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就像房子没有地基,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自我”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如果想找到自己,只能深入到人际关系中去找。你现在可能是贤惠的妻子,也可能是孩子的妈妈,换个环境,你可能是某个公司的领导,或者某个团体中的普通一员。
所以每当你纠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可能并不能思考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也就不用绞尽脑汁做这样的思考了。
自己并不会像自己深信不疑的那样,因为“自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审视自己。
我们再回忆一下之前说到的两类人:用力过猛的人和得过且过的人。
用力过猛的人会囤积各种多余的物品,即使这样仍然不满足,还是会感到焦躁。因为他们想要逃离别人对自己评价所带来的恐惧感。
虽然他们看起来自信满满,实际上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我认同感。为了隐藏真实的自己,他们就用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武装自己。
得过且过的人一直被动地对自己的囤积行为采取默认的态度,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总是把“反正我只能这样”挂在嘴边。他们不知道尊重自我,也没有个人目标,总是觉得保持现状就好。
用力过猛的人害怕失去物品所以囤积物品,得过且过的人拒绝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物品常常不足,时间长了,就会滋生恐惧。
所以,我们要接受过去的自己。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充满活力和值得爱惜的,这样的感觉对于告别过去的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说的两种人都会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就不是自己了。因此会固化刻板的自我印象,并对自己加以限制,产生“不能这样”或“只能那样”的想法。
找回真正的自己
现在,我们应该能明白自己的问题了。那么请对过去的自己轻轻说一声“辛苦了”,然后做一个告别。所谓可怜的人,就是无法喜欢上自己的人。
因为无法得到爱,所以就用物品来弥补自己,喜欢抱团或者依赖家庭,并且长久都处于一种状态。
丢弃物品、直面物品、离开群体,之后再重复这样的动作,我们就会慢慢爱上自己。只有爱上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立、自由和自在。不被他人左右,坚持以自己为判断基准。
告别过去,把自己从各种限制中解放出来,崭新的自己也就慢慢显现了。
即便被人说可怜、自欺欺人、被加以各种限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即使是这样的自己,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就算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也有可爱的一面,不要轻易去否定努力的自己。
用力过猛的人要学会严格挑选物品,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得过且过的人要丢弃多余的物品,入手不足的物品,相信自己可以去更高更远的地方。
无论是谁,都会慢慢走向衰老。无论是谁,都会拥抱各种理想,却必须承认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成为现实。但也并不会多差,向着月亮进发,至少会落到群星之间。
如果总是抱怨求而不得,很容易让自己的心里产生执念,带来依赖和束缚,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产生淤积。
我们一定要扭转这样的恶性循环。丢掉积攒的杂物,告别束缚,从依赖中走出来,远离执念。这样,我们才能够自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我们感到不足的时候,总是拼命增加东西,希望通过做加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无论怎么增加,就算物品已经多到了快要溢出的地步,我们也很难从不足所带来的不安中解脱出来,越是不足就越想得到满足,然后就越觉得不满足。
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所有事物的关系,远离“加法”思维,就是改变自己的思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自己在变化,身边需要的物品也在不断变化中。拒绝改变,就会带来淤积,总是纠缠于维持现状,就会痛苦不堪。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自己真实感受是什么,以及心理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需要自问自答,并给出真实的答案,思考的标准是必须立足自我。
不断地问自己,选择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必要的、合适的、令自己愉悦的物品和空间,这也是断舍离的意义所在。
要想成为一个坦率果敢的人,必须掌握断舍离做减法的思维。
偏见和狭隘会让人陷入束缚,眼界变低,视野变得狭窄。家里囤积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然而自己却无法察觉周围的混乱,也无法察觉自己莫名其妙的思维定式。
只有慢慢摒弃局限和思维定式,环境才能变得井然有序,视野才能渐渐开阔起来,达到登上高峰、远眺风景的境界。
能摆脱束缚和局限,才能变得坚定。既能从微观入手仔细观察事物,又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事物,根据需求自由变换看待事物的切入点。
我们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不管过去你看过哪里,或者用什么方式旅行,不妨改变一下,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时而坐着飞机翱翔在空中,时而乘上火车悠闲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时而兴之所至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就这样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那么这里的旅行方式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想法。
所以,勇敢放下过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一次痛快的旅行吧。
这一节我们分享了时刻处在变化中的自我应该如何认知,如何接受自己、爱上自己、发现崭新的自己。
这些都需要和过去来一次告别,或者是微调方向,或者是干脆转弯。找准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关系,留出适当的距离,才能畅快地享受自由人生。
做一个表格,分三栏,先列出现在对自己的印象,然后将比较稳固的印象圈出来,然后在圈出来的部分做一些改变尝试。
将尝试的部分列到第二栏,如果改变了列到第三栏,对比看看,过去的自己和正在填表的自己有什么差别,你一定会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