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听课】文学性“交响诗”的诞生

117.1【听课】文学性“交响诗”的诞生

00:00
19:3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雪枫,欢迎收听我的节目《古典音乐轻松听》。


今天我们开始“音乐史上里程碑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管弦乐作品,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再有两周四课,我们的《古典音乐轻松听》就要结束全部第一季的内容了。


我当然很想接着做第二季,想永远和各位乐友一起,将音乐欣赏、音乐陪伴进行到底,这是没有止境的,不仅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它,我感觉,应该是生生世世都不要离开音乐,这是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刻度,无论在哪个时代,在哪一种境遇下,音乐,都是你最好的依傍,最贴心的慰藉。


提起管弦乐作品,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让这种体裁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最著名的三个人物便是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


柏辽兹通过《幻想交响曲》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先河,李斯特是把音乐与文学密切融合的“交响诗”这一崭新体裁的始创者,而瓦格纳则在歌剧创作中把管弦乐部分提高到与歌唱并重的位置。


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在前面已做介绍,今天我们来介绍李斯特的交响诗。


(听听音乐)


李斯特共谱写了13首交响诗,其中至少八首和文学有关,比如《塔索》、《哈姆雷特》、《来自山中》、《马捷帕》、《奥菲欧》、《普罗米修斯》、《理想》、《前奏曲》等。


前奏曲》排在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却是李斯特所有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关于《前奏曲》的文学来源,说起来还是有些复杂。


最早的音乐谱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四首男声合唱曲,这四种元素或者还可以翻译为狂风、海浪、星辰、大地。


1848年,李斯特为这一组合唱曲写了管弦乐前奏部分,1854年,它被李斯特独立出来改写成一首交响诗,正式用法语命名为前奏曲,而且还加上了灵感来自拉马丁的字样。


1854223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了《前奏曲》的首演1856年乐谱在莱比锡出版的时候,总谱扉页上印有一段文字说明,大意如下:


“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

爱情是每一颗心最向往的曙光,


暴风雨猛烈的冲击驱散了青春的幻想,

它那致命的雷电毁灭了神圣的祭坛,


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悦与欢乐、不受到暴风雨的干扰的那种命运在哪里呢?

有没有这样一颗遭受过残酷折磨的心灵,


当暴风雨一过去,而它却不从田园生活的宁静中去寻找抚慰呢?

然而,看来人们很少会长久安于昔日投入大自然怀抱时所获得的那种温柔与平静;


一旦号角长鸣,他便急速奔向召唤着他的危险岗位,

以便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充分发挥他的力量。”

 

如果不去计较“人的一生是死亡的一系列前奏”这种消极悲观的人生命题,其实李斯特在这个序言中所要表达的是人们在暴风雨来临后勇敢顽强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追求。


这一层意思,在拉马丁的“前奏曲”原诗中是有所涉及的。通过挫折和抗争而最终取得胜利,既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又倡导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光明的憧憬,遵从快乐的意义,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无非是生死、爱情、暴风雨和光明的希望。


根据李斯特最忠实的学生汉斯·冯·彪罗的解释,《前奏曲》虽然只是一个单乐章,却是可以像一首交响曲的结构那样,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爱情的欢愉”,第二部分是“生命的风暴”,第三部分是“田园的牧歌”,第四部分是“胜利的战争”


从曲式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部分是呈示部,相当于快板的第一乐章;第二部分是展开部的前半段,相当于谐谑曲乐章;第三部分是展开部的后半段,相当于抒情的慢板乐章;第四部分是再现部,则是终曲的写法。


全曲在音乐手法上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的处理,也就是说由一个基本动机的各种变化、衍生与展开来组成乐曲的架构,并且非常巧妙地使一个主题有着不一样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乐曲由两个拨弦开始,然后在C大调上由弦乐柔和地奏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三音动机,这三个音是173,它就像是一个人生问号,好像在问:生命是什么?


(听听音乐)


随后弦乐展现出宏伟庄严但还有点朦胧的引子,木管缓缓地应和,此刻的意境就像是人生地平线上露出一线淡淡的曙光。


(听听音乐)


很快,它就开始顽强向上升腾,霞光穿破乌云,放射出明媚的朝霞。木管冉冉上升的延长音竖琴明亮轻盈的琶音,伴着不断变幻调性的主题,表现出人生开端的蓬勃生命力量。


(听听音乐)


我们终于迎来由长号、大管和低音弦乐器强奏出的雄伟庄重的主部主题全貌,这是一个代表伟大而自豪的人类形象的主题,充满了庄严、刚毅和苦难的磨砺。它就像一个有着美好青春年华的巨人巍然屹立在人生的大地上。


(听听音乐)


当主部主题在向副部过渡时,出现一个抒情的段落,它表达的是生命迷人的曙光,也就是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听听音乐)


这支旋律也是从那个三音动机的种子里萌发出来的,先由弦乐奏出,当圆号以柔和而温暖的色调接过来的时候,木管乐器开始轻盈地唱和。人生的春天被唤醒了,竖琴和小提琴明亮的音符,犹如春潮涌动。


(听听音乐)


中提琴和四支圆号柔和地唱起了春天的歌。这就是副部主题,三音动机依然藏身于浮动的三连音音型之中。


(听听音乐)


这还不算完,副部主题继续和连接段交汇在一起,干脆掀起一个狂喜的热潮,到底是在讴歌春天还是爱情已经不重要,人生最值得留恋的美好接踵而来。


圆号和木管持续着轻吟抒情的音调,竖琴的泛音闪烁着点点星光。天地宁静,万籁俱寂。这原来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


(听听音乐)


乐曲的发展部描写的正是“生命的风暴”。生命之舟顽强地迎着狂风骤雨驶向光明的彼岸,从深黑的弦乐低声部奏出了三音动机。此刻,它是那么的刺耳和不协和。


(听听音乐)


一串半音阶向上飞涌而出,像是从地底升腾起一股旋风,召来了弥漫在整个弦乐组的阴云。急促的节奏,疾驰的音流,它们与三音动机混在一起,把雷电风雨都召集到人生旅程的上空。


狂暴下行的音阶,坚定的节奏,果断的音型,都是不肯屈服的人们,在向大自然挥舞着抗争的拳头。


(听听音乐)


暴风雨终于屈服了,它缓缓地平息下来。在单簧管流动的三连音型的伴奏下,双簧管温柔地奏出平静柔和的旋律,好像又沉浸在对爱情的回忆之中,或许这里正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样,牧羊人在暴风雨过后对上苍的感恩,使田园生活更富有生命的意义。


(听听音乐)


突然,一声响亮的和弦轰然响起,再现部来临了。上下飞驰的小提琴音阶,迎来呈示部主题的回归。


(播放音乐)


与一般奏鸣曲式不同,李斯特没有采取顺序再现的方式,而是用反向再现方式,从连接部主题开始,然后是副部主题,最后才是主部主题的再现。


这种再现的方式,就仿佛在交响诗的再现部的水波中,映出了呈示部的“倒影”。这个反向顺序非常巧妙地把主部主题放到了乐曲的结尾,就好像是对交响诗开头由三音动机构成的疑问,作了有力的肯定的回答。


死亡,不是人生的前奏!胜利,幸福,光明是最终的结局,痛苦、挫折、风暴、奋斗,才是人生的“前奏”。


(听听音乐)


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刘雪枫,这里是《古典音乐轻松听》,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licehjhm

    老师讲得真好,音乐是每个人生命里的烙印,不可或缺,期待第二季

  • 1x212955m8758

    感谢感恩遇见这个节目!跟着老师学习了很多音乐背景知识,学习了看云卷云舒不疾不徐欣赏人生的心态。跟随老师聆听音乐这段时光,很享受很奢侈……

  • 丁是丁816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 小咖的妃

    第二季!第二季!

  • 张灯结彩_9n

    坚持听完了所有作品和解读,希望有第二季,继续跟刘老师欣赏古典音乐!

  • 白山茶_i8

    感谢感谢

  • Leisy018

    首次听到此曲,感谢老师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