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一个后现代虚拟符号代表的金融世界:金融市场只是一场虚拟电竞

第二节:一个后现代虚拟符号代表的金融世界:金融市场只是一场虚拟电竞

00:00
12:44

今天的内容有点烧脑,请大家耐心听我讲解。


先提出今天的问题。


我们经常在股市暴跌或者金融危机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描述:市场瞬间蒸发了几十亿上百亿,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呢?真的是蒸发到了空气中?或者也许本来就不应该在那里?难道金融市场上的活动真的只是一场虚拟游戏?


1


先给大家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这是杜尚的《泉》,创作于1917年。




对,您想的没错,这是一个小便池。但是也不对,它并不是一个小便池。


这幅震惊艺术界的,达达派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如下:有一天,杜尚老师去买了一个塑料小便池,然后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件名作就完成了。然后就送去展厅直接进行了展出。


如果您碰巧也知道另一幅题为《泉》的名作:安格尔老师那副代表高尚和古典之美的经典绘画,大概就能感觉到,这里面似乎有哪里不对?




小便池作品应该有深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小便池。


杜尚老师和他开创的达达主义,现代艺术先驱们所要做的,不是一定要拿小便池来创新;而是想借此对传统文明给一个否定,向世人贯彻“除了绘画和雕刻,艺术还有别种可能”这颠覆之理念。


所以小便池只是一个符号,它背后代表的深意是非常抽象的。


再来看两副:《这不是一个烟斗》和《两个神秘之物》。




马格利特老师在《两个神秘之物》中,把自己之前的一副作品《这不是一个烟斗》画了进去——它被当成了画中的一幅画,画在了黑板上。而黑板左侧,漂浮着另一个巨大的烟斗。两个烟斗通过自己所代表的符号,把现实撕成了两半:一边是构成了现实的烟斗,一边是幻象的烟斗。


在哲学上,小便池和烟斗,都是一个“Representation”,或者叫做一个代表,一个符号。在这两幅极抽象的作品中,一个符号是另一个符号的符号,一个代表是另一个代表的代表。符号套符号,层层嵌入,整件事情越来越抽象,以至于普通观众,完全难以理解底层到底像表达什么。


把这种符号意义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毕加索老师。他在《拿吉他的女人》中把自己的女朋友“符号化”的完全面目全非——一位美女就这样“符号化”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几何形和碎纸拼贴。




2


现在我们把画里的东西换一下,换成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您就会发现后现代抽象艺术和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两者如此相似。


比如股票,便是一个符号,它并不是在真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真实存在。它的价格只是一个符号,一种代表,它代表的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代表企业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未来赚钱的能力。


对于科技股,互联网新经济股,它代表的东西更玄幻——代表市梦率,代表未来的梦想。


再比如一些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品,ABS,MBS,CDS,代表的是权益,是权益的风险,是得到带风险的固定收益的权利,是对这种风险的保险。每结构化一次,它代表的符号就更抽象一点。


这就是马克思老师提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概念——它从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衍生而来。股票、债券,本身都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并不具有价值,它们都是符号,代表的是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但是这些“符号”却可以买卖,可以像影子一样,滞留在市场上。


这些金融产品,或者这些符号,本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是现在,它们的市场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变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游戏场。


实体经济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空间,而这些金融产品的持有与交易,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符号的转移,比真实经济的实现速度快很多,交易的流动性也高很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金融产品和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交易过程更可以在瞬间完成。


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但是如今的金融市场不仅仅是简单的借贷关系。次贷危机中的MBS、CDO等各种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工具,层层嵌套,环环相扣,债券被一层层的打包,分割,再二次、三次、多层切割成几乎任何人都搞不懂的合约;一千万的投资,可以包装成几十个亿的债券——已经让投资者搞不清楚真正的底层,到底是什么。


这就像杜尚,玛格利特和毕加索们的后现代的艺术,符号代表另一个符号,越来越抽象。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一个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虚拟复杂的后现代行为艺术。


3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引出了我们本次想讨论的话题:后现代社会和它的主要产品——金融资本主义(与之相对的是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中,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意识中共享很多的“假设”,这种假设看不见摸不着,平时根本感觉不到,但它们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你的思想体系里,影响我们的观念,对自己、他人、对社会、商业和金融秩序的理解。


就像一台电脑的默认出厂设置。


前现代社会中,经验很重要。比如工作经验,老师傅的手艺。在现代社会,经验并没有那么重要,抽象规律反而更加重要。我们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之上。而是默认的一套抽象机制,以及相信科学。科学和制度就是真理,它们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我们坐飞机、高铁,在迪斯尼乐园坐过山车,并不需要真正知道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不需要知道飞机是怎么飞上去的,高铁为什么可以开到声速——虽然不知道,但我们都相信它们的运行原理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是科学的。科学就是真理。


再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看不见摸不着,自己也没有体验过,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但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


还有货币。货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现代性概念。人民币钞票可以花,但它只是一张纸。我们默认这张纸有价值,有信用,它可以换东西,但并不去仔细追寻这张纸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政府,央行,美联储,也都是一个个抽象的“权力符号”。这些政府机构,不在于他们的楼有多高,人有多少,领导们是不是三头六臂,七十二变;也不在于货币政策是不是真能起作用,真能够造福于人民,给人民以福祉——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他们是政府是央行,就默认有权力。这就是符号的作用。


这一下就把世界变得很抽象了。


它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程序的合理性。


我们从小到大都要遵循各种程序——交通规则,学生手册,员工守则,公民义务——我们不仅完全相信,百分百遵守,还在不断地发明各种新的程序规则。比如OKR。我们社会的运转,一切效率,都建在程序规则之上。


结果就是我们不再过问细节,具体的知识不知道也没关系,你相信一定有别人知道,或它一定起作用,是对的,是前提假设,是预装的软件。这就是程序正确,没有人会质疑。


但是,自从量子科学开始挑战传统科学,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是正确的东西,都有可能失去作用。


4


那么,当“程序正确,科学真理”失去作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它带来的是波动,颠覆,市场巨震,以及社会秩序的重构。


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上帝已死”运动。


经历了一战、二战、大萧条、法西斯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看到“幸福、自由、正义”这些价值观一再受到践踏,西方社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上帝的公义何在?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1966年《时代》周刊的那个著名的,最有争议的封面:“上帝死了吗?”




上帝就是一个符号,它代表西方的普遍价值观,权威和信仰。而这个符号一旦瓦解,人们要么放弃上帝,要么放弃现实的世界。找不到出路。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群魔》中所说: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


经济史上的“上帝已死”运动,就是金本位的瓦解。


1944年,四十多个国家聚在一起,在布莱顿森林里重建战后经济体系,把健康的美元挂钩黄金,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


美元从此就成了黄金的“符号”,它就代表黄金。但问题是黄金没有内在价值,它有价值,只是因为人们对觉得它有价值。所以黄金自己就是一个符号,人们让它代表“价值”,代表安全和保险。


美元就是一个符号的符号。它和上帝一样,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大家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真实存在,是一个不可质疑的权威。


直到1973年深陷越战泥潭中的尼克松老师将它与黄金脱钩,美元代表黄金的绝对权威就像“上帝已死”。黄金与美元脱钩,这个世界的货币们都失去了“上帝”一样的锚,从此货币市场便开始了连续不断的波动。


再后来,路透开创货币外汇交易电子平台,于是“Currency(货币)”就真的变成了“Current (电流)”,价值变成了波动的信号。


再后来,大数据,极速电脑,高频交易纷纷出现。到如今70%以上的交易都是由电脑来完成的算法。整个货币交易世界变得越来越抽象,我们现在大部分金融问题和灾难也都由此而来。


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因为虚拟资本的价格,并不像实体经济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取决于这些符号的持有者和交易者,对未来的主观预期。


这种主观预期又会被市场上的故事影响,更增加了不稳定性。


这也就注定了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越来越波动,越来越容易受到故事和人性影响的,极刺激的游乐场。


直到下一个轮回的开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