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59期: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2020-959期: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00:00
13:25




有书君说


我们总是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无法释怀,甚至会觉得那些丑态百出的样子会永远成为别人的笑柄。


但其实,你的缺点,你的错误,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一直关注,你也没那么多观众。


今天有书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效应——聚光灯效应。


什么是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和职场有哪些启示呢?一起和有书君来看看吧。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今天的【心理】专栏希望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走在路上,总觉得周围的人都盯着自己看,囧得手不知该往哪里放,腿也不会迈了。

 

坐在台下,因为害怕被人笑话,恨不得把自己隐形,不敢当众发表意见,若要上台演讲,更是如临大敌。

 

不小心犯了点尴尬的事,一走在人群里,就觉得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指指点点。

 

又或者,不化妆就不敢出门,偶像包袱特重。

 

……

 

如此种种,说白了就是下意识里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同时又总觉得别人时时刻刻都拿着放大镜在看自己。

 

这种心理现象叫聚光灯效应,由来已久,又像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无处不在,冷不丁地就绊你一脚。

 



聚光灯效应实验


聚光灯效应,又称为焦点效应,最早是由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提出的。

 

在1999年,他们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短袖,走进一个已经有5个人在里面的房间。

 

研究人员先询问被试:“你们觉得会有几个人留意到自己身上的衣服?”

 

再去问房间里的被试:“是否有留意到短袖上的头像?”

 

结果显示,被试觉得有5成以上的人留意到他的衣服,但事实上只有1成的人表示留意到了短袖上的头像。

 

他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自己身上。

 

它表明,我们总会不自觉放大自己的问题和重要性。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里,有一个青年男子忽然归家,从此在家中二楼一住二十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见,必须见人时还得把自己套在大纸箱里。

 

后来谜底揭开,原来是因为在一次规格极高的会议上演讲时紧张到失禁,出丑了。

 

为什么一次年终述职的小失误,会让满腹才华的西子羞愧到自闭?

 

为什么一次出丑,需要用一生来悔恨?

 

这就是“聚光灯效应”的负面影响,它会无限放大一点点小问题,变成一个人无法逃离的五指山。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极端,但是它却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

 

有记者采访了很多职场人:“你在意别人的眼光吗?”

 

结果呢?

 

58.16%的受访者表示和工作有关的看法都在乎;

 

35.71%的人则表示从工作能力到穿衣细节都在乎;

 

只有6.12%的人则表示都不在乎。

 

也就是说,超过9成的人会在意,只有不到1成的人能够坦然面对别人的评价和批评。

 

而且受访者一致表示,活在别人眼光中,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变得垂头丧气、做事畏首畏尾,可是却又很难克服。

 





聚光灯效应怎么产生的?

 

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心理效应都是多种心理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好似个东北乱炖。

 

那么,聚光灯效应背后的小推手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有2个。

 

(1)自我意识作祟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所以很自然地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众人的焦点。

 

这本无可厚非,外面世界太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数,这会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内心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不自觉地想当然地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周边的事情。

 

比如,走在路上总以为别人在看自己,其实就像经常调侃的那样,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在看你?

 

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你会死死盯着路过的陌生人看吗?她会在你脑中停留超过3分钟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但是,我们的情绪脑并不会就此罢休,反而会偏执地认为自己是最特别的那个,尤其是自信心爆棚或没有清晰自我认知的人,会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偏执,而不是事实的真相。

 

(2)透明度错觉

 

有一次做工作汇报的时候,同事雪儿一坐下来就紧紧拉住我的手,身体的颤抖像波浪一样传到我手中。

 

就这么撑到散会,她一把将我拉到洗手间,突然捂面哭起来:


“刚刚做报告的时候,我太紧张了,一点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淡定,丢死人了。我怎么那么差劲?”

 

然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感觉到。

 

我们总是能够很敏感地捕捉到自己的细微心理变化,心思越细腻越是如此,就以为别人也能从我们眼神的变化中读到自己内心的起伏,好像人人都是FBI心理大师,观察入微,明察秋毫。

 

殊不知,我们从来不是透明人,别人的眼睛也不自带X光。

 

但是,当我们被聚光灯效应影响的时候,却看不透这点,所以明明知道别人很可能什么也发现不了,却还是隐隐担心人家是隐藏的高手。






之前看过一个访谈节目。


一个胖胖的姑娘,总是因为自己的身材不好,特别自卑。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跟别人交流,更别提出去玩了。


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自拍,每天花费好长时间先拍好多张照片,再精心修图,然后上传到朋友圈,如果有人给她点赞,她就好开心,没人点赞的时候,就瞬间删掉所有的照片,陷入焦虑迷茫状态。


她妈妈多次劝她无果,才来上节目求助。


可是她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自欺欺人。


聚光灯效应无处不在,很多人深受其扰。


如果像西子那样,真的不能掉以轻心,要试着转换一下思维,把自己的心灵从这一束牢笼般的强光中释放出来。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不断自我暗示“大家都很忙,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脑中会被“大家都在看着我”的念头填满,产生社会抑制效应。

 

社会抑制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做一件自己不擅长或者比较生疏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尤其是旁观者还比较厉害,又喜欢评论指点别人;


我们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陷入紧张的情绪中,从而影响正常发挥,甚至发挥失常。

 

比如,高手对战,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会很容易被强者唬住。

 

但若是弱者心态比较好,往往能出其不意,反败为胜或者强者思想包袱太重,也可能大意失荆州。

 

这个反应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说明当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分散到对别人的评价上时,就无法专注地做好手头的事,变得焦虑。

 

但是只要有意识地不断暗示自己:“大家都很忙,我其实没那么重要”,就可以把焦点从别人身上拉回事情本身,也就不会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了。

 

设定正面积极的假设

 

你怎么看待世界,世界就怎么对你,所以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很重要。

 

那些关注的目光,很多时候都来自于自己的想象,所以可以试着用积极的猜测代替消极的猜想,感受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不要老以为别人在找碴,也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真的很优秀。

 

所以,下次演讲前,可以试着对自己说:“我本来很优秀,完全不用担心。”

 

或者,和别人眼光碰上的时候,大方地回之一笑,就好像自己是人群中最有魅力的那一个。

 

甚至,还可以利用聚光灯效应,监督自己慎独。

 

事实上,没有一种效应是绝对好或坏的,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坏的也可以变成好的。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太容易因为某一个缺点而否定整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这个小小的人性弱点是聚光灯效应的强化剂。

 

若是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或别人的不完美,并试着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人看事,就不会钻进某一个缺点或某一次失误中出不来。

 

所以,发现自己又陷入糟糕至极或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中时,告诉自己: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性也是。

 

一切都在变化中,过于纠结已经发生的事情,只会让自己陷在过去而无法走向未来。

 

相反,若是能接纳自己一时的不完美,就会发现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终将随风而去。

 

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别人怎么看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盏聚光灯,一盏用于内观,一盏用于外察,却连接着同一个插头,那就是我们的自我觉知。

 

当我们有足够清晰而坚定的自我觉知时,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波动和别人对自己的影响。

 

相反,当我们自我不够强大的时候,既不能理智地应对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更无法看破内心的迷茫。

 

所以,聚光灯效应虽无处不在,但是只要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觉知,并不断地修炼,就不再会轻易掉入“他人注视”的陷阱。

 

就像天生手畸形的王璐在《脱口秀大会》上说的那样:

“我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就要做自己生活的甲方。”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束光照亮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放大别人的评价或生活的坎坷,如此才能真正成为聚光灯下最闪亮的自己。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0298223

    不比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麻烦Ծ‸Ծ。

  • 官柴柴

    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自拍去修图不如好好减减肥

  • 亿个理想

    在看

    官柴柴 回复 @亿个理想: 不是在评论里写,是公众号里面

  • 1853004odmb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