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微信新增了“朋友圈中可删除好友评论”的功能。
以前,如果发的朋友圈下面有自己不喜欢的评论,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或者是删除整条朋友圈。
现在,终于可以把不喜欢的评论单独删除了。
这个功能一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说,“太棒了”、“终于可以删掉碍眼的评论了”、“终于可以把那些在我朋友圈底下聊天的评论删了”。
也有网友表示,“碰到不喜欢的评论,直接删除好友不就好了吗?”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已经很久不用朋友圈了。”
朋友圈,是一个和好友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发泄情绪和分享生活的地方。
可是,总有些人不合时宜地写下让你不舒服,甚至是非常讨厌的话语。
也有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他的观念强加于你,让人感到窒息。
互相喜欢的交往,才能给人带来社交的愉悦。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人际交往中获取能量,但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和自尊。
正如周国平说的,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
那些不喜欢的朋友圈评论就删了吧,那些共情的、暖心的评论,才能带给我们宽慰。
那些价值观不契合的“伪朋友”也不要刻意维系了吧,保持一定距离,才是对双方的尊重。
知乎上有个话题讨论:哪些是你最想删除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看到两个这样的回答分享。
一位网友说,自己发朋友圈晒出美食照片,下面却有人提醒他吃了这么多容易发胖。
还有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渗透诗意和人生哲理的话,结果下面的评论完全没有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境。
真是应验了那句: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发的朋友圈可以被人曲解和误解成什么样。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拍了一张风景画,配文“这么美的画面”,下面有人留言“你不上班的吗?”
发了一段自己撰写的无厘头的笑话,下面有人回复说“一点都不好笑啊。”
发了自己喜欢的明星现场演出的图片,有人说“你怎么会喜欢他呀?”
诸如此类的“杠精”回复,总会在第一时间毁掉你的心情。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发一些朋友圈,总会有人曲解我们的意思,甚至不怀好意地“抬杠”,让我们感到排斥和反感。
想到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发朋友圈,你最讨厌什么样的评论?
有个特别能说到心坎里的回答:不要泼冷水就好了。
泼冷水的人,总喜欢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评判别人,用冷嘲热讽的语气挑衅别人,让人感到极其不舒服。
以往的朋友圈,面对不喜欢的评论,我们只能选择无视,或者直接删掉整条朋友圈。
现在终于可以让那些讨厌至极的“抬杠式”评论彻底消失了。
三毛曾说过: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微信,是一个相对私人化的社交平台,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评论。
懂得分寸感,保持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社交心理距离,是一个人成熟的基本标志。
不随意猜测,不过度回应,才是朋友圈评论的分寸之道。
你为什么会删除他人的评论?
就像网友说的:
有时,我们只是单纯想要分享或者是留个纪念,不想让人评论。
有时,因为无趣的玩笑,想要删掉对方的评论。
还有人说,遇到过不喜欢的评论,或因为对方不会说话,或因为涉及隐私不想让共同好友看见。
总之,可能是不清楚朋友圈动态的背景,导致的评论“不合时宜”。
最后,我只能将自己不愿意匿名的动态私密可见或删除。
朋友圈的分享和倾诉,本是一场自我满足。
我们希望那些发泄的情绪,能够得到纾解;那些发表的观点,能够得到认同。
但或许是生活状态不同、或者是人生经历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透那些文字或者图片背后的情绪。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发的朋友圈会被各种过度解读,得到的只剩失落。
在微信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
那些只言片语的评论,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于自我的感知和生活的规划。
那些善意的劝慰,我们当然会倍加感激。
可是,那些恶意曲解甚至是指手画脚的评论,不免让我们感到厌恶。
或许在某个时刻,面对那些泼冷水的评论,我们也会怒火冲天地想要与对方据理力争。
但仔细想想,夏虫不可语冰,不理解你的人,你再多解释也毫无用处。想要讽刺你的人,也不会因为你的辩解而理解你。
与其据理力争,还不如默默删掉,给彼此留下体面。
卡耐基曾说过:
“社交的本质是,寻求认同。”
没人喜欢被误解和嘲讽。
互相理解的关系,才能长久。彼此不认同的社交,最终只会分道扬镳。
删除不喜欢的评论,不是对一个人的好恶评判,而只是希望那些恶意的人知道我们的态度。
把我们当成朋友的人,自然会注意言语,懂得恰当留言。
那些明知道已经触碰别人逆鳞,却不知改正的人,得罪了也无妨。
总之,自己的朋友圈自己做主,最主要的是自己开心就好。
不可否认,朋友圈本是基于微信熟人社交私密属性。
可现实是,微信里有太多不熟悉、或者根本不了解的人,甚至只是一面之缘的人。
我们以前发朋友圈,总是期待别人留言点赞,认为这是一种被在意的表现。
可是时间长了,才渐渐明白,真正在乎你的人,会把关心放在实际行动上,而非留言评论中。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和生活全面崩溃,实在忍不住了,发了一条朋友圈,意思是后悔当初任性做出的选择。
如果当初选择回到父母身边,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不是生活就不会这么焦虑和纠结。
这条朋友圈发出去几秒钟后,有人点赞,我猜想对方可能是和我有一样的感悟和经历,表示理解;
也有人简单发了一句“加油”,算是对我的鼓励。
只有朋友小雪发来私信问我“生活遇到了什么难处,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地方”。
其实,我们因为不在一座城市,毕业之后几乎很少联系,基本上是互相遇到难处时会彼此倾诉、鼓励。
但这一句私信,让心灰至极的我倍感温暖。
比起朋友圈里那些表面的嘘寒问暖,简单质朴的直言关心更能带给人感动。
用了微信这么久,发现越是熟悉亲近的人,往往不会评论,甚至不会点赞。
因为有问题或者是有事情,都会通过微信聊天分享。
真正关心你的人,看你发一条很丧的朋友圈,会发语音问候你;看你发一条喜悦的消息,会第一时间电话恭喜你。
对于那些不明真相就开怼,甚至是恶意评论的人,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人际交往中有个“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垃圾人”,掌握了我们百分之八十的情绪。
生活不需要观众,更不需要评委。
聪明人,不会让这百分之二十的垃圾人影响自己的情绪,而是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鲁迅曾说过: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成年人的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因为孤独,我们才想要在朋友圈里寻求认同和安慰。
如果我们发的朋友圈没有被认可,也请不要自我怀疑。
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评论,删除然后装作视而不见就好。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或者认同别人的话语,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
有人说,拥有朋友圈自由,是很多成年人的奢侈。
面对形形色色价值观不同的人,面对同事长辈朋友不同分类的人,我们不敢轻易发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时候,憋了半天想要发一条朋友圈,一想到别人可能误解,也就默默删除了。
如今,微信功能更新,我们唯一的自由就是可以删除那些不喜欢的评论,还自己生活一片清净。
不随意在别人朋友圈里评论,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修养。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朋友圈尽可能保留一点真实,更要学会做善良友好的朋友或路人。
朋友圈发了就发了,我是不管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
既然发了就不怕褒贬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