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咖啡传入东南亚和中南美——咖啡史演绎(下)

Chapter 3 咖啡传入东南亚和中南美——咖啡史演绎(下)

00:00
30:24
中南美洲百亿株咖啡树是美人计、美男计、偷窃、奴隶和巧取豪夺的结果,堪称咖啡史最大的浪漫与悲哀。
——安东尼·怀德(Antony Wild)
前两章考证咖啡饮料源头,并探讨咖啡对欧洲政经文化的影响。本章将进一步追踪欧洲列强如何将咖啡树引进印度尼西亚和中南美洲,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打破奥斯曼帝国垄断咖啡200年的局面。
埃塞俄比亚是阿拉比卡咖啡树原产地,但欧洲人最先在也门接触到咖啡,也门成了欧洲人盗取咖啡树的天堂;也门咖啡树来自埃塞俄比亚,由来是公元575年到890年间,埃塞俄比亚伊斯兰教徒多次入侵也门,因此将嚼食咖啡果的习惯带入也门,咖啡种子落地生根。
最早引进也门的咖啡树属于埃塞俄比亚原生种“Arabica Typica”,也就是俗称的铁比卡,豆形尖长,经过几世纪后,也门的铁比卡出现突变种,豆形短圆,但一直没名分,直到1715年,法国将之移植到非洲东岸的波旁岛,才以“Bourbon Rond”称之,即波旁圆身豆。
印度尼西亚和中南美在1700年前并无咖啡树。荷兰人苦心培育的“咖啡母树”属于铁比卡,并与法国人歪打正着,移植铁比卡到亚洲与加勒比海谱岛;法国则和英国联手,促成波旁咖啡树移植中南美和东非。咖啡树大移植的18世纪,在荷兰与法国的主导下,铁比卡和波旁兵分两路遍植南北回归线间,完成咖啡树普及化的壮举。
17世纪,欧洲出现咖啡需求,开始小量向也门进口烘焙好的咖啡豆。18世纪,欧洲咖啡馆遍地飘香,咖啡豆消耗量剧增,光靠也门摩卡已不敷所需。据估计,1700年也门咖啡豆产量约2万吨,除了供应伊斯兰教世界,还要满足刚崛起的欧洲需求量,已显捉襟见肘。豆价高居不下,摩卡港忙着输出咖啡豆,盛况空前,“mocha”一字在当时形同咖啡代名词。此时的中南美洲和亚洲仍无咖啡树,欧洲列强看好咖啡栽培业的庞大商机,开始介入,分食咖啡“大饼”。列强靠着海外广大殖民地与廉价黑奴的优势,很快打破奥斯曼帝国垄断咖啡产销局面,甚至蚕食摩卡咖啡在阿拉伯的市场。可以说,1720年以后,全球咖啡栽培业开始从也门转向亚洲和中南美的列强殖民地,爪哇与巴西咖啡强势崛起,摩卡应声陨落,重要性大不如前,成了最大输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