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00:00
11:47

【小鹿听课】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程全部更新完成啦,还有最新上线的语文课内古诗文高中历史 及重磅推出的英语课文精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更有免费专辑:作文文化常识 等你来听!专业有声教育服务,助力孩子轻松高效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喜马拉雅小鹿听课,快来跟小鹿一起学习吧!!(点击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外古诗文即可进入收听)

添加小鹿助手领取配套的课程资料VXzaoxuexinmei007


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王强山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小鹿听课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课程。

【情景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在凤翔法门寺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到京城各个寺庙,让僧人和世俗的人礼敬,全国性的宗教狂热再次掀起了。针对这个现象,韩愈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坚决反对。他的举动与宪宗的奉佛心意相抵触,并且他还历数前代奉佛的国君运祚不长,惹得宪宗皇帝大怒,想要用极刑来处置韩愈。后来经过裴度、崔群等人的说情,韩愈才免除一死,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韩愈“素不喜佛”,他认为佛教背弃了纲常名教,会妨碍国计民生,不符合文化传统,必须要排斥。韩愈反佛的出发点和立论根据,是为了强化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为了实现他的儒家政治理想,他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想要以行政手段彻底废除佛教。这一思想为此后唐武宗的灭佛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他所提出的儒学独尊和儒家“道统”,则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吧。

 

【时空线索】

    本阶段从三国建立(220)到唐朝结束(907),历时近七个世纪。这一阶段,中国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主流思想领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并逐渐走向三教合一。在文学艺术领域,诗歌的繁荣是其最大的特征。魏晋时期是从四言、五言诗到七言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也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阶段,最终出现了唐诗的高度繁荣。书法方面,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发展完备;隋唐时期,创出新风格。绘画方面,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这一时期,还因为佛教而兴起了石窟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异彩纷呈。另外在科技领域,我国也有许多成果领先世界。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素养提升】

    我们首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

我们先来看佛教的发展。

    佛教是外来宗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交开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这个时候,国家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生活痛苦,看不到现实的出路。正好佛教宣扬来世与轮回,这就非常契合人民的精神需要。这一时期,北方的石窟大量出现,壁画、佛像精彩纷呈,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南方就广建寺庙,比如唐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甚至于皇帝梁武帝还好几次去寺庙出家。这些啊,正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到了隋唐时期,帝王推崇佛教的更是大有人在,比如武则天、唐宪宗等。士大夫中,礼佛的人也是数不胜数,比如白居易,他就号称香山居士。佛教的本土化以禅宗为代表,也在这个时候完成。

     佛教盛行的同时,也有反佛甚至灭佛的思想与行动。南朝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便写下了《神灭论》,对佛教进行抨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三武灭佛”的事件。“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帝王的谥号或者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如果再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中国的灭佛事件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教派之争,而是统治者与佛教争夺人口、土地与财富,争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权。这么极端的灭佛事件最终还是失败了,也就表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十分强大,统治者最终只能对佛教进行控制和利用,援佛入儒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再来看道教的发展。

    道教诞生于东汉末年,他的思想来源于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本来是没有关系的。早期的道教主要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个宗派,一直在民间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成为道教的正宗,并遂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且开始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

到了唐朝,因为唐朝皇帝姓李,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道教有了独特的地位。

我们最后来看看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原始儒学又被称为周孔之道。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和原始儒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半宗教色彩的官方哲学。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教与道德教的挑战,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不得不提出“尊儒、礼佛、贵道”的折中路线,从而促进三教融合的趋势。但也有一些士大夫,以韩愈为代表,坚决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出复兴儒学。他还写了《原道》,以儒学的天命论和纲常名教来反对佛教与道教,试图巩固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韩愈等人的努力最终失败,表明三教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这个时期,佛教也不断吸收儒、道的思想主张,逐渐本土化;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最终到宋代,周敦颐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形成理学,理学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新的官方哲学。

     第二个问题,这一时期文化领域有什么特征

     首先,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共生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前面的讲述说明儒、道、佛之间虽然有斗争,但总的趋势还是三教并立,最终三教合一。除此之外,外来的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早期来华的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等,都能被接受,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元共生的重要特征。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风格多样、灿烂辉煌的特征。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诗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诗歌实现了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变,并造就了唐诗的高度繁荣,唐诗成为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书法则是在东汉时期独立,成为一门艺术,并不断发展完备。

     最后,中国文化领先世界,远播海外。中国的传统科技,比如算术、医学、天文历法、建筑、造纸术等,领先世界,并开始广泛外传。至于儒学、文字、宗教、艺术、风俗等,则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在这一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三个问题,出现上述这些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保障。这个阶段特别是隋唐时代先后出现了三个盛世,也就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思想环境相对宽松,特别是统治者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第三,正是在这样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大量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技工作者大胆地继承、融合与创新,推动了这一历史时期文化的大繁荣。

 

【名师点评】

     思想文化史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最为枯燥和抽象的。对于文化史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将这个阶段文化史的内容划分为主流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再将每个内容按时间顺序整理。学习本课还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史料和直观的历史图片,营造丰富和真实的历史情境,在了解和欣赏文化成就的同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深入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查找繁荣文化的内在规律。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课后请大家利用配套的口袋本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感谢收听,咱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