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中国人的智慧:如何让敌人犯错误

024中国人的智慧:如何让敌人犯错误

00:00
12:20

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出品的《易中天品中国》,作者易中天,演播[景航]。


第二十四集,如何让敌人犯错误?


好了,我们今天来讲第二个问题,如何让敌人犯错误?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保本。要想获取红利呢?还得让敌人犯错误。那如何让敌人犯错误呢?说白了,也只有两个字,利害。


前面说过,战争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的驱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就更是如此了,因此在战争中就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效益,或者说,考虑获取和损失。


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血本无归,固然不对,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也不合算呐。因此,孙子告诫后人战争的经济学原则就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条原则可以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敌人。


怎么用呢?帮敌人打算盘,或者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或者让他们觉得危在旦夕。那他们就一定会跟着我们的指挥棒走。当然了,帮敌人打算盘所有的数据,那都得是假的,或者真真假假,半真半假。


所以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两面三刀,两面就是利和害,三刀就是威胁,利诱,忽悠。


威胁呢,就是让他们因危而战。利诱,就是让他们因利而动。忽悠呢,就是让他们以为有得。这三刀都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的反用。


那有战例吗?有,这里可以讲两个。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什么讲这两个呢?因为都是孙膑指挥的。对手也都是魏国将领——庞涓。这两次战争,《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孙膑兵法》都有记载,但是某些地方有出入,咱们也就别太较真儿,权当故事听吧。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与庞涓原本是同学,后来,庞涓到了魏国,当了魏惠王的将军。魏惠王就是孟子一再提到的梁惠王,他是魏国的国君,因为把国都迁到了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魏惠王的祖父是魏文侯,父亲是魏武侯,他自己继位以后呢,二十多年间做到最强,是战国群雄中第一个称王的,楚人称王那是在春秋。


庞涓到了魏惠王那里,很受重用,但是他有一块儿心病,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孙膑。于是庞涓就做了一件缺德的事儿,他把孙膑同学啊,悄悄地叫到魏国,然后栽赃害他受了膑刑和黥刑。膑呢,就是剔掉膝盖骨,黥,就是在脸上刺字。孙膑受了膑刑,所以叫膑。


庞涓认为,一个脸上有字站不起来的刑徒,是不可能当什么三军统帅的,天底下最牛的军事家,那就只可能是自己了。至于孙膑,庞涓为他设计的前途是藏起来没脸见人。


那孙膑呢?倒是真藏起来了,他先是藏在了齐国使者的车子里,然后又藏进了齐将田忌的府邸中,而且由于田忌的推荐,孙膑还成为齐威王的座上宾,这就注定了孙膑与庞涓迟早会有一战,设计陷害孙膑的庞涓,也注定要受惩罚。


机会说来就来了。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率领甲士八万人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情急之下,赵国向齐国求援。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做统帅,孙膑做军师,发兵救赵。


孙膑因为腿是断了的,就坐在车子里面,外面蒙上帷帐,跟着田忌出去打仗,给田忌啊出主意。田忌就问孙膑,我们怎样救赵国呢?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赵国的国都邯郸被围了,那就应该直奔邯郸呐。然而,孙膑的主意却是奔大梁,进攻魏国的国都。


因为庞涓作为魏国的将领,当他自己的国都被人家攻击的时候,是不能不回来救的,要救就得撤兵,庞涓撤兵,邯郸也就解围了,反倒是他自己匆匆忙忙地往回赶,功亏一篑不说,还劳民伤财。


这就既解救了赵国,又让魏国损失惨重。确实是一箭双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后来还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可惜这只是一个故事。


史实可能是,齐军并没有直奔大梁,而是在半路攻打平陵,魏军也没有回师,而是全力攻城,并拿下了邯郸。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拿它来说事,因为围魏救赵的主意啊,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


《孙子兵法·虚实》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这意思是说,善于作战呢,总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能让敌人自己来靠的是利诱,能让敌人不敢来靠的是威胁。其实能让敌人不得不来也靠威胁。


庞涓攻克邯郸以后,人困马乏,齐军趁机向大梁发起进攻,庞涓也不得不回师救国。孙膑算定了魏军必经桂陵,就在桂陵设下了埋伏,狠狠地教训了庞涓一顿,这就是桂陵之战。


孙膑这一招,当然不是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但如果活学活用,大约也可以杜撰一句话,算作能使敌人不得不至者害之也。至于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呢,马上就会讲到,因为,它就体现在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起因仍然是魏国攻打别人,齐国去救打谁呢?说不清,光是司马迁就提供了好几种说法,《魏世家》说魏国攻打的是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田敬仲完世家》也说魏国攻打的是赵国,但向齐国求援的是韩国,因为韩国跟赵国是哥们儿。《孙子吴起列传》则说魏国攻打的是韩国,而且是联合赵国一起去打,赵国又变成了魏国的同伙儿。


反正这回啊,齐国又出来插一杠子,又坏了魏国的好事儿。于是魏惠王大怒,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领,率领大部队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齐国。


那齐国这边儿呢,派出的将领仍然是田忌,军师也仍然是孙膑,他们率领的维和部队当时已经到了外黄,就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民权县这附近,这时呢,孙膑就给田忌出了个主意,孙膑说:“魏国的军队一贯瞧不起我们齐国,认为我们齐国人都是胆小怕事的,那我们这次也一定要给他这样一个印象。”怎么做呢?


第一,撤退,从外黄往马陵撤。马陵在哪儿呢?说法不一,较多的学者主张就是原来属于山东,现在属于河南的范县。


第二,减灶。具体就是说,就是埋灶做饭的时候,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吃饭的灶。这样一来,给庞涓的感觉是什么呢?是齐国的军队啊,不到三天就跑一半儿了。


这就是《孙子兵法·始计》所谓能而示之不能,也就是忽悠。庞涓果然上当受骗了。他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是胆小鬼。”于是庞涓舍弃了他的步兵,带着精锐部队日夜兼程,一路狂追。


孙膑呢,也算准了庞涓赶到马陵,必定是晚上,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孙膑就如此这般地做了一系列的安排。然后稳操胜券地以逸待劳,单等庞涓来送死。傍晚,庞涓的部队如期追了过来。这个时候,他一门心思只想生吞活剥了孙膑,心切呀。


等赶过来以后,天已经黑了,但见黑幽幽的一片树林,只有一棵树上有一片白。庞涓就下令钻木取火,点起火把来看看咋回事儿,结果,魏军举着火把来到树前发现这棵树被削了皮,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明白自己中计了,但也来不及了。魏军一行字还没读完呢,齐军已是万箭齐发。原来啊,孙膑早将一万弓箭手埋伏在周围,而且下达了看见火光就射箭的命令,魏军的火把等于是发信号,自知大势已去的庞涓只好自杀,魏国的那位太子也做了俘虏,这就是马陵之战。


现在看来啊,庞涓这个人兵法真是没学好。《孙子兵法·兵势》说得很清楚:“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也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让他往哪儿,他就往哪儿给他什么,他拿什么,用小便宜引诱他,用大部队等待他。


这几条啊,孙膑都做到了,庞涓也都照办了。孙膑要他去马陵,他就从之,要他占便宜,他就取之,要他中埋伏,他就钻进去,很配合嘛。这就是让敌人犯错误的三招威胁,利诱,忽悠。


说到底啊,就是兵以诈立。孙子为什么要说这话呢?因为在他的时代,春秋早期中期那种温文尔雅,行礼如仪,费厄泼赖的战争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杀人放火,无所不用其极。这就不能再温良恭俭让了,不能再把战争当奥运会开了。


实际上,《孙子兵法》一开始也就是在《史记篇》就说得非常明确:“兵者,诡道也。”这是对的,战争不是慈善事业,也不是学雷锋,没那么多道德诚信可言。要讲道德诚信,只有不要战争,或者说,只有在和平环境中和法治前提下的公平竞争才能讲道德和诚信。也应该讲道德和诚信。


战场上,就讲不得这个了,相反还要把威胁利诱忽悠那一套玩儿得不动声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那怎么玩儿呢?我想起了一个人。谁,老子,此公恐怕也是精于此道的,是不是呢?看完下一章,诸位自有判断。


好了,如何让敌人犯错误?这第二个问题就为您讲到这儿了,感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衔姐姐

    景行,我以前也听你演播的另外的小说,真意外刚好听这个也是你

  • 听友63494065

    讲太快了,听着忙到,心紧,要是易中天老师自己讲就好了

  • 龙胜传奇

    学到不少知识

  • 杯莫停888

    内容很好,讲得太快!

  • 拳击手212121

    什么玩意儿啊,打着易中天的幌子根本不是易中天讲的

  • 石磊石磊石磊

    孙膑的名字原来是这么来的,膑刑之后而得名

    石磊石磊石磊 回复 @whiofhwoefh: 不知道,司马迁说的😂

  • 如是我闻jw

  • 一斤节操

    原来如此

  • 柠檬心y

    非常好

  • 阿笛_ln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