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宫殿各自的独异性,则只有一一走进,方能领略其妙。
出中和殿向北步行,即见保和殿,这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殿,坐落于“土”字形基台的最北端,与北面内朝相邻。保和殿在永乐年间初建时称为“谨身殿”,同样于次年遭火,重建于正统年间,并在嘉靖年间再度毁于大火,数年后重建时改称“建极殿”。清顺治时又改称“保和殿”。“保和”意谓使各种事物之间保持和谐关系,强调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曾暂时以保和殿作为寝宫,保和殿也随之有过两次短暂的改名,分别称作“位育宫”和“清宁宫”。
(故宫保和殿)
在明朝,册立皇后、太子,大臣称贺上表,以及皇帝亲临受贺前穿戴礼服冠冕时一般都在保和殿。清朝时,公主下嫁纳彩后,皇帝一般会在保和殿宴请额驸、额驸父亲以及族中的在朝官员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乾隆时期,每年除夕皇帝会在保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大比之年,皇帝则在此举行殿试。
无论受礼、宴饮还是殿试,都需要充裕的空间,因此保和殿的建筑规模也颇为宏大,面阔9间,进深5间,占地124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与太和殿前后呼应,又与方形的中和殿一起构成了富有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秩序。
保和殿的殿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拱。上下两层檐的各个檐角处均安放仙人和9只走兽,与太和殿相比仅缺少1只行什。正脊两端龙吻为“十一拼”。可见保和殿的建筑形制、等级、规格均仅次于太和殿。
为了使空间更加宽敞舒适,保和殿使用了较为特殊的减柱建造法,即减少殿内前檐的6根金柱。此法承袭自宋元时期,在明代时由于建筑技术的制度更加规范,减柱、移柱的做法已不太普遍,及至清代,减柱建造法则更少被采用。而保和殿对减柱法的使用,却与此殿的功能正相契合,反而成为保和殿建筑风格的一个亮点。
保和殿室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内檐天花以上的大木彩画。一般情况下,官式建筑的斗拱彩画发展到清代晚期,其做法已经比明代简略了很多,不再施以纹饰,主要是以画黑老代替。保和殿天花之上的斗拱采用单皮灰地仗,大金边,斗与拱上遍施龙纹和云纹。除坐斗外,凡斗皆绘云纹,凡拱、坐斗和其他构件以绘沥粉片金龙纹为主,也有的绘云纹,整体上更趋明代风格。
此外,保和殿内以金砖铺地,中央亦设镂雕金漆龙椅宝座,宝座上方悬挂匾额,上书“皇建有极”。此语典出《尚书》:“皇极:皇建其有极。”按照孔颖达的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故演之云,大中者,人君为民之主,当大自立其有中之道,以施教于民。”因此,“皇建有极”之意即君主建立大中不偏之治理正道,并以之作为施政教民的标准。它与“建极绥猷”、“建极绥猷”彼此呼应,共同组成了为君者的政治理想。
(保和殿内景)
一一走过三大殿,我们仿佛能看到无数能工巧匠曾在此砌垒筑台、画栋雕梁,以谨严之精神筑成皇家之气派,其宏大的空间布局、独特的建筑造型、华美的装饰艺术,都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丰厚积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