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喓喓:虫鸣声。
草虫:泛指草丛中活动的虫子。又说是蝗虫,即蝈蝈儿。
趯趯:昆虫一跳一跳的样子。
阜螽:长得像蝗虫,俗称蚂蚱。蝗虫的头是圆的,它的头是尖的。
忡忡:形容心绪不安。
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遇见。也有认为是成婚。
降:悦服,平静。
陟: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惙:忧,愁苦的样子。
说:通“悦”,高兴。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国风•召南•草虫》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妻子思念丈夫,期待丈夫归来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七句。
首章将女子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草虫,泛指在草丛间活动的虫子。阜螽就是蚱蜢。他们在此起彼伏地鸣叫、欢跳,这是女子眼前所见耳中所闻的。画面之外,我们可以猜想,此时,她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与枯黄的树叶。这样的氛围很容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女子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于是就有了“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的愁绪。而后说:已经遇到了他!只有这样我心则降。降,平静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真的见到了么?并不是,这里都是女子的想象。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以想象中的虚“见”衬眼前的“未见”之实,虚实结合,显得情味浓厚。
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时间与空间都发生了变化。内容得以拓宽,情感也有发展。女子登高望远,“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女子只能随手无心采着。蕨、薇暗示时间的变化,蕨,吃春天的野菜,薇,指今日的野豌豆类,常见于夏天。可见,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伤悲”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唯一欢乐所在,见到就欢喜,这是多么大胆而率真的感情呀。
这首诗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卷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但是这一首诗,更有意境,它的时间跨度更长,从秋天到春天再到夏天,画面感,时空感,思念感,跃然纸上。
|诗心
从嫩如婴儿小拳的蕨菜,到心里期盼的一团相思;从柔如柳叶的薇草,到望眼欲穿的一片真情;从此时无药可医的忡忡忧心,到彼时相见时的欢喜和满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当中流动着穿越时空荡漾的真情。驻足之处,虫鸣虫跳,心中挂念、忐忑不安,信步登上南山,采蕨采薇,不见伊人、无限伤悲,时空和人事在转换;亦既见止,亦既觏止,一旦相见,一旦相会,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悦)、我心则夷,情绪也随时空和人事不停地转换。
这样执着而率真的感情,自然而然,感人至深。诗中的女子想见丈夫却不能见,所有的一切都是幻影。女子不曾放弃,年复一年。类似的经历在这个时代应该很少见。现在想见,只须一通语音,一个视频或者一张机票,一趟动车。过去那遥不可及的梦变为了如今触手可及的欢喜,而正因为这种易得,这个时代珍贵的感情似乎越来越少,人们似乎也越来越不会去珍惜那样纯粹的感情。当然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有情人更易成眷属,更要感谢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原来思念可以如此浓烈如此悠长。
不由得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是时间积淀的沉香,就像歌德在《浮士德》的表达:“你真美啊,请停一停!”谁不想留住生命中的美好呢?爱,是浮躁挥发后的沉静,就像诗人叶芝《当你老了》中表达的一样,“我”愿向滔滔流逝的岁月剖白自己的真心。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等一个人,就是一生,爱一个人,就是岁月。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也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
谢千逸 明德华兴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谢千逸
撰文|谢千逸
编辑|黄慧卉 谭 敏
校对|文 静
封面|源自网络
配乐|《朝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