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网一窗整合政务服务,办事人真能少跑腿吗?
主讲嘉宾:全国一窗式政务首创设计者、原广州市荔湾区政务办主任刘允强
第二节:“一窗式”急需推行,“假一窗”仍然存在
南都:上节课,嘉宾我们讲解了当前全国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存在的壁垒、障碍以及解决方案。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与一网并行的一窗,政务服务窗口改革,又面临什么问题。请我们的嘉宾刘允强为我们讲解。
刘主任,您是我国推动政务中心“一窗式”改革的第一人,为什么要改革?
刘允强:可能有些政务同仁会问,我们总在讨论一窗办,不是倒退了吗?我有些业务已经可以全程网办、微信办了,甚至不见面、“秒批”了,不是更方便吗?但,请问,真的什么事项都真能一网办、指尖办、不见面办、秒批吗?现实中,在目前,确实还没有真正做到!
我在政务中心碰到一位办事群众告诉我,“政务服务中心能集中一起为群众办事很好,但不要让我们办事就等这么几个窗口,其他的窗口又不能办,等太久了,还到处找部门的窗口、来回折腾……”还有一些事例不一一列举,但这些事例当中无不反映当前我们政务服务中存在不少问题都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从广州荔湾区2014年以来推进的“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机制创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相结合,努力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走对了路子的。从原来的1个窗口只可办理本部门的几项业务增加到1个窗口可以办理所有部门的977项业务,实现了窗受理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
南都:您在推动一窗式改革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
刘允强:从我走访全国29个省206个地区的情况来看,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窗受理等改革方面各地差异很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极端不作为状态。满足于政务服务现状,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可能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格局心存疑虑,抱着能不改便不改的心态,因而对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上心,可有可无,谈不上推进。二是等等看的不作为状态。虽然也想推进工作,但不敢创新,缺乏担当,怕犯错误,总想看其他地方或部门搞好后再跟着走。三是争论不休的不作为状态。对“一窗受理”是否违法纠缠不休,对平台建设各说各的调,条块争议较大。四是口头重视的不作为状态。综合窗口受理人员迟迟不到位, 出现有改革“剧本”、有改革“导演”、而改革舞台没有“演员”的局面。
当前在各地确实存在“假一窗”等应付式的表面改革有倾向性的蔓延。只是“形似而神不似”。比如:将原来部门摆摊的窗口标牌名称更改为“综合窗口”,群众办理某项业务在取号时,通过取号系统指派业务还是到原部门的窗口办事,窗口还是那个窗口,受理人员还是那个受理人员。所以,根本没有实现一窗通办的受审分离目标。
南都:其实,一窗就是我们在政务中心确实经常看到的综合窗口、企业专窗,它真的什么业务都能办吗?
刘允强:“一窗式”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标准化,通过标准化打通企业群众“办事难”的无形之“门”,即“窗口受理难”。过去由于标准不清,是否收件受理均由窗口人员说了算,随意性大,办事企业和群众多受折腾,这种状况屡见不鲜。荔湾区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推出了平台标准化、受理标准化、清单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告知标准化、指南标准化、审批标准化和监管标准化等八个方面标准化举措,通过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明确了各个环节的目标和责任,受理与否标准说了算,彻底摈除了人为因素,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窗口受理办事效率。
南都:政务服务改革离不开一窗式改革,但一窗式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刘允强:说到这里,有些人也许会问,难道我们政务服务改革只有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窗式”并非政务服务改革的终结者,只不过是相对于传统的职能部门“摆摊设窗”模式,有了空前的改善。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其纳入的主要原因。
政务服务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的最基础、最关键的举措。实践证明:推行“一窗式”是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最有效、最直接、最管用的“一招”。
南都:“一窗式”并非政务服务改革的唯一招数,更不是改革的“终结者”,因为改革永远在路上。无论一网还是一窗,我们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通办”,除了城市通、还要湾区通、全国通。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嘉宾探讨。
策划、统筹:南都记者赵安然
采写:南都记者赵安然
主播:南都记者赵安然
剪辑:南都记者赵安然
音频编辑:尹佳林 梁子珊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