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张骞开凿的“丝绸之路”一定不陌生,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早在距今6000年前,有一条“彩陶之路”已经将中西方联结在一起了。
这条“彩陶之路”是由“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率先提出的,但“彩陶之路”概念本身却源自一位影响了中国考古学史的大人物——安特生。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勘探矿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发现,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安诺文化、东欧特里波利文化发现的彩陶纹饰十分相似。特别是他后来在西北甘青地区考察,发现这里的彩陶比仰韶更为丰富且发达,故而提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入的,这也为西方学者一直鼓吹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提供了所谓的事实依托。
那么何为安诺文化和特里波利文化?前者分布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一支史前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后者也叫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Cucuteni-Tripolye Culture),是一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重要的史前文化,年代为距今6800年至5000年。它们兴起的时代,大体与中国的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早期阶段相当。 从陶器造型来看,特里波利流行使用的小口折腹罐、小口鼓腹罐、高颈罐、盆、瓮等陶器,在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可以找到类似的;从彩陶纹饰来看,弧线三角、平行斜线、平行弧线、圆点纹和花瓣纹,舞蹈人和动物形象在特里波利文化和庙底沟、马家窑文化中都有发现,有人甚至能列举出近十种相同的彩陶题材,可见他们的相似度有多高。也难怪安特生初见仰韶彩陶时,会把它和遥远的西方联系起来了。然而即便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我们至今还是难以断言两者之间有直接的交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均未见同时期的、可以作为两者桥梁的彩陶文化。彩陶总不可能插上翅膀,从黑海沿岸直接飞到中国腹地。因此,彩陶交流问题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中间地带的新发现。
另外,随着考古新材料的不断丰富以及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彩陶本土起源及演化发展的脉络已日渐清晰,“中国文化西来说”早已站不住脚,但时代相同又相隔万里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与安诺文化和特里波利文化彩陶所呈现出的客观相似性,仍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为探讨早期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