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企业经营大神级人物:稻盛和夫,当然也有人把他当做鸡汤大神。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和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的盛田昭夫、本田汽车的本田宗一郎齐名。
不同于其他三人,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创立过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一家叫京瓷,是给电子设备做一些陶瓷材质元件的公司。另一家叫KDDI,是日本第二大的通讯公司,相当于中国联通)。但大家似乎只记住了他名字,很少有人讲得出他的公司名称,更别提具体产品名称了。
为了最这期课程,我读完了他的个人传记、心法、活法、阿米巴经营等一系列书。
稻盛和夫经历了二战后日本社会的多次动荡,像世界石油危机、日元升值的危机和日本经济的“十年沉寂”期。历史上虽然有过销售的大幅下降,但却从未有过一次亏损。即使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仍然是盈利的。
他把自己的人生设定为8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开始后的20年,是为踏上社会所作的准备期;接下来的40年,是为社会、为自我提升的工作期;最后的20年,是为死,也就是为灵魂的启程做准备的时期。
65岁退休后,稻盛和夫把个人股份全捐献给了员工,然后皈依佛门。在京都临济宗妙心寺派圆福寺出家修行,法号“大和”。后来觉得自己觉悟了,就又再次出山,创办了「盛和塾」。利用这个机构开始宣扬他的经营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经营理念。
虽然偶尔也会创造些鸡汤金句,但稻盛和夫是个知行合一的人,绝不是个口头上的励志大师。今天的课程,我希望能结合稻盛和夫的经历,深挖隐藏在心灵鸡汤背后的哲学体系。
一、专注当下,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稻盛和夫最早接触佛学,是在1944年,小学快毕业前。那段时间他发烧卧病在床,后来发展成了肺结核,经常烧到神志不清。有个邻居心疼他遭罪,就给她拿来一本书《生命的实在相》。
此后,在他人生的很多重要的人生选择节点上,他都去找一些法师咨询建议,然后他再去做选择。有次京瓷公司在上市之后遭遇了一次危机公关,被各种人骂,稻盛和夫很郁闷,就去找圆福寺的高僧去倾诉排解。
稻盛和夫修为很高,很多人说他事业上的成功就是源自他的修行,可以说他人生的秘密也在这里面。
在《活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提出了和《了凡四训》一样的一个说法: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决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佛家有一句经典,叫「菩萨畏因,凡夫为果」。这句话说说:修行境界高的人,他们害怕当下的发心不对,最终会招来不好的结果。而一般凡夫俗子,他们只是害怕不好的结果,而没意识到,其实是因为发心有问题,不好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
家境贫穷还兄弟姐妹众多的稻盛和夫,好不容易拮据熬过了四年大学生活,毕业后的他正好遇上日本就业最难时期。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个工作机会,进去之后发现这不过是家经营混乱,濒临破产的公司。
但稻盛和夫并没有和当时大多数「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铁饭碗)下的年轻人那样,混日子,坐吃等死。而是主动钻研新产品技术,一年之后不但晋升部门负责人还成了技术研发骨干。哪怕是在企业员工大罢工对抗氛围下,依然只对产品能否按时交付负责,顶着被工会「白眼」的压力劝说自己部门的组员继续开工直到按时交付产品为止。
最后在他的坚持努力下,不仅为公司保住了大客户,让公司在困难时期有了可观的营收,还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以及一波同事的衷心(3年后他离职创业,就是这波人倾囊相助鼎力支持的结果)。
稻盛和夫一直以来秉承的就是这种心无旁骛,着眼当下的修行心态:专注于当下,把现在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未来结果的开始,只要你当下做的这件事发心是对的,结果是自然而来的。
稻盛和夫一辈子就像一只鲶鱼一样,他涉足的领域,那些懒散的沙丁鱼最后都被他搅活起来了。
二、阿米巴经营经营哲学:对自己负责
稻盛和夫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自己那套专注力精神,细化成了一种制度:阿米巴经营,渗透到公司的每个层级。
稻盛和夫经常跟人说:中小企业是个脓包,长大了就会破。就是说最初中小企业阶段大家抱成一团,使劲往前冲,但公司一大,就会出现重大管理难题。无数小企业都死在这条路上。
创业第四年,稻盛和夫就遭遇了这种情况,当时11名员工集体按血手印闹罢工。这直接促使其开始反思企业经营究竟该对谁负责。
从最初内部的试验试行,到后来追随者主动上门取经,「阿米巴经营」逐渐在全世界开花。
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地扩大。「阿米巴经营」,就是让整个大公司按照工序、产品类别细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像一个个小公司一样经营。独立核算。等这个部门大了之后,再下放,变成新的小组织。
这个想法虽然也不算复杂,但效果却十分明显了:
首先,每个部门都独立核算,整个公司每天的收入和支出很清晰,利润多少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部门每天都出一个账本,公司从底层到高层,对于公司营收一目了然,很好的避免了人浮于事现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员工之间自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再也没有人「无所谓,都可以」了。
阿米巴本质上就是让每个人成为创业者,每个人对自己负责,让他们觉得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可以说「阿米巴经营」是京瓷后来成为世界五百强的秘密,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秩序,不断地自我生长,这个方法目前也成了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三、「利他主义」发心下自己也会是受益者
阿米巴经营的背后,其实有稻盛和夫的一套哲学在里面,那就是「利他主义」。
我们通常理解的商业,都是自私的。因为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讲看不见的手开始,都是在讲利己。他有一句经典名言:面包师傅卖给你面包,不是因为他仁慈,是他想赚你的钱。
经典商业理论当然是对的,但财富的本质在于妥善的经营管理,创造互利的协作关系,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所以在打造完两家上市公司后,稻盛和夫开始主动回馈社会,陆续做了不少慈善:成立诸多基金、资助画展、资助足球俱乐部、设立奖学金、捐赠纪念馆、还在自己老家鹿儿岛建厂子拉动就业。退休之后还成立财团法人「稻盛财团」,设立「京都奖」。
不过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远不止于慈善。他追求的是《金刚经》里的说得:「无住相布施」:就是秉承着帮助别人来发心,且不刻意表现出来。这其实是一种经营企业的思路,本质上不偏离商业,但发心是从利他主义来发心。
很多人说,京瓷最后的成功是靠企业合并收购来实现的。就像今天的阿里巴巴和腾讯,除了自己做之外,还收购了很多公司做大自己。
但京瓷公司从来都不是主动去并购。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叫做:受人所托,一心想去帮助对方的员工,并且十分珍惜这种缘分而已。当然作为企业的最高层,我并非感情用事,而是看清对方企业高层的人品,公司的风气以及考虑到合并后的影响等多方因素才做的最后决定。合并后的每个公司在重建的时候都经历了无法言说的辛苦。但是我始终坚信帮助对方的企业员工是一件善事,并且坚持到了最后,正因如此,我才有了现在的福报。
比如说1979年的时候,有两家公司Ttident和Cybernt工业,深陷经营危机,主动找到稻盛和夫求助。
这两家公司是做电子仪器产品的,和京瓷的业务其实没什么关系。最初稻盛和夫也没想接受,但对方社长不断恳求,最后他决定收购。后来他就把阿米巴经营法放在了这家公司,很快扭亏为盈,而且从此之后他们有了做电子设备的部门,还开放出手提电脑、激光打印机之类的。
这样的例子在京瓷业务多元化道路上有很多,「祖母绿」再结晶宝石研发、陶瓷植入体、太阳能硅电池等等业务拓展莫不是如此。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