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宋朝》第二百四十七集
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的不断延续
【提要】
哲学上说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王安石所处的社会阶段,在这之前的千年或者百年就已经存在过。这种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文化学者李亚平,今日为您解答。《说宋朝》,正在播出。
【片头】
这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也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这是军事力量最弱的中国,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这是一千年前的中国,了解它,知道我们的现在。《说宋朝》可以看,可以听的历史。
【李亚平】
前面我们谈到了王安石变法当中的一些最重要的一些内容,他的变法当时,有这么多人的反对,我们能够看到几乎是各个阶层的人,对王安石变法那种反对,到底是为什么?比如说我们从一个,这个青苗法上边,我们能够知道,一个非常好的法,但是被帝国的那个官员,和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给变的面目全非,到最后造成了这种灾难性的后果。那么同样,比如说就这个均输法,这个均输法从全国各地调配各种物资,那到那,那到那,那到那,然后京城里头缺什么这么,这是需要非常专业,非常精准的这种,对市场的这种判断,对物资流动的这种判断,和非常强的能力才能做到的。哎也确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初,推行这个均输法的这个官员,据说就是很有本事,我看到的一个,现代的一个历史学家的评论就是说,这位官员是在宋朝少见的一个理财的,和这种具有经济才能的,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在组织这件事情的时候,确实是非常快的就有大量的利润,有大量的这个财政收入进到了国库里头,所以皇帝也好,王安石也好,都高兴的不得了。而且他能够有效的调配,就那个地方,这个东西贵是不是,我从便宜的地方给它拿去,然后比当地的价格低一点卖给当地,然后官家还有钱赚,他一定要求他的执行者有极高的才干,而且有非常正派、清廉的人品。你要推行一个政策是有这个前提的话,那这个政策你最好不要去推行,因为它不存在,在大面积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这种条件,因为这个前提条件它就不成立。就是在一个国家治理上边,你用这样的前提条件,去作为你制定国家政策的前提,它不成立,它不能成立。王安石所推行的很多政策,其实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就是人性其实是靠不住的。人性是需要制约和平衡的,而这一点,恰好是王安石这一次变法当中,所最忽视,最忽略的一个东西。王安石变法那个时代,宋神宗即位是在1067年的年初,那么我们知道,宋朝立国是在公元960年,到公元1067年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百零几年了是吧。
那么在这种时候,帝王建立之初的很多政策,都在时间当中,不停的这种演变,不停的发生变化的时候,有的时候它产生的结果已经是,和这个政策,这个制度设计者的初衷已经完全相反,走到了完全相反的那种程度。如果我们脱离开宋朝本身,我们来看看其它朝代的话,那么我们会非常无奈的发现,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大一统朝代的时候,发展到了60、70年以后,到100多年的时候,所有的朝代都会出现这个,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官场上人浮于事,然后贪官污吏们遍地横行,然后在经济生活的这个领域里边,就能够看到土地和财富的这个不停的兼并,不停的兼并的那个集中,就是两极分化。整个民间和社会两极分化的这种大量的出现,在所有的朝代,都有这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这种情形,正好是我们这个,以农业立国的这个帝国的一个宿命。
【下节提示】
宋朝并不是第一个面临这种社会问题的朝代,千百年来的社会结构,注定了社会活力弱。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可以借鉴吸取。那么,造成这种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王安石又是否能扭转帝国的宿命?说宋朝,正在播出。
【李亚平】
为什么在历朝历代的时候,都会出现,它不是一个个例,那么就证明它一定是有它内部的规律的。这种内部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它。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整个的社会形态上来看它,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整个社会的形态,从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之后,其实它已经鉴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在金字塔的最高层是一个皇帝,然后皇帝下边来了之后,最大的一个帝国的基础是一家一户,一家一户的这个农民,自给自足为经济基础的这样的个小农经济构成的一个国家。而这种小农经济占我们整个人口多少,占我们整个人口的90%以上。在古代,中国90%以上的人口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的这种小农经济。
那么马克思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段话,他就评价这个小农经济,评价农民的时候,马克思曾经用了一句,挺刻薄的一句话评价。他说这些农民就像马铃薯一样,外表上看上去长的一模一样,然后这些马铃薯它必须要由一个帝国作为一个大袋子把它给装起来,装起来之后,它才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这样的一个经济体。皇帝这样,从上边给他们阳光雨露,他们才能够生活,他们才能够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农业社会的一个非常经典,同时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描述。这个描述用在中国就是这个样子,上边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下边是匍匐在地下,跪在地下几千年的,一家一户的这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过的是几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这是这个整个社会的一个结构。那么农民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复,他每年每年每年他所做的工作,他的简单生产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一种生产和生活形态,他们总恐惧的东西是什么,最恐惧的东西一定是来自自然界的那种,突如其来的那种变化。来自社会上层的那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就有可能把它一次一次重复的这种生活完全打乱。为什么在中国,从古至今,都会有那些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所谓社会精英,他们就一再呼吁,一再劝告皇帝,一再劝告,就是不要动,不要动,不要有什么变动,就保持着这样的不变。从理论上讲,我们仔细看,这真的就是中国的宿命,中国为什么它的帝制社会能够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且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反复的这样的,不发生,没有新的进步,没有新的发展。我们来看从山东所出土的很多,就是那种画像砖上边来看,2000年前的那个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实直到20世纪我们还在使用。主要的农业工具,包括那个犁,包括什么这些东西,几乎是一模一样。就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在这个领域里边,几乎看不到什么样的进步和变化,2000多年的时间,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形态是这个样子的,它是一个不鼓励变化、不鼓励发展、不鼓励进步的,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为什么士农工商,这个工和商在社会的这个底层,而且受到了2000多年的这种,非常大的这种压制,而且任何一个新奇的这种发现,任何一种新奇的带有科学技术性质的这种发明,都会被视为奇技淫巧,而且受到来自官方的这种打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是不鼓励这样进步的,那么王安石的变法,和这样的一个社会形态,它是匹配的吗?好我们下次再说。
这不是农业社会的问题工业社会也一样,打仗都是经济毁灭
马铃薯🥔这个比喻太绝了
李老师怎么不更新了?
依靠官员个人品性没有制度制约必然失败。
我在喜马上听了将近1700小时了,这个音频是我听到的最有价值的音频之一。感谢李亚平老师,历史讲的很到位,总结评论更精彩。
历史对对碰 回复 @18932286rzk: 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