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钟情的那些兴趣班,对孩子真的有用吗?

父母钟情的那些兴趣班,对孩子真的有用吗?

00:00
10:38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微博/公众号:许不诺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任丽欣,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李萱,华东师范大学讲师范洁琼


节目精选:

 

2019年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聚焦了中国儿童的校外生活,研究人员调查了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3-15岁儿童(或家长),发现校外教育已趋于日常化,每个儿童课外班平均年花费为9211元,占到父母年收入的12.84%尽管常常价格不菲,兴趣班却成为了城市幼儿生活的标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3-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的情况调查显示,高达65.6%的城市儿童参加了兴趣班。

 

兴趣班不仅烧钱,还侵蚀着家长原本就少的可怜的自由时光:接送、陪娃上课、课后复习无一不要求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令不少家长苦不堪言。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兴趣班的温度不降反升。对此,许多持批判态度的舆论提醒家长不要让兴趣班摧毁了孩子的童年。但与此同时,在推波助澜的市场力量之外,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兴趣班不仅可以作为一个托育场所给自己续命,还多多少少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那么,兴趣班的主要作用是化解了家长的难题,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心理,还是对孩子发展真的有用?

 

2017年,作者在上海市的12所幼儿园招募了近700个中班、大班儿童家庭,发现高达84%的儿童都参加了兴趣班。平均而言,每个儿童参加了2.08个兴趣班,每周花费在兴趣班课堂里的时间达3.41个小时,但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从课程内容来看,艺术(如画画、乐器、跳舞等)和英语类的兴趣班是上海城市儿童的标配:60%的幼儿参加了艺术类兴趣班,约54%的幼儿参加了英语类兴趣班。此外,学业类(如思维训练、拼音识字等)、体育类的兴趣班也颇为红火,分别有约32%19%的儿童参与。

 

那么,兴趣班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

 

作者的研究对这些维度进行细分后发现,兴趣班的个数、类型广度和持续时长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之间存在正面关系,即上的兴趣班越多、兴趣班涉及的领域越广、儿童持续参加兴趣班的时间越长,儿童的认知发展就越好。而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持续时间越长,其语言发展水平也越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系在统计上的效应量都比较小,也就是说,兴趣班的个数、类型广度和儿童参与的持续时间与孩子的认知发展或语言发展即便有一些关系,其关联的程度也不大。另外,研究并没有发现兴趣班的参与和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存在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兴趣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很有限。

 

那么,在孩子的精力和家长的钱包承受范围之内,选择哪一类的兴趣班对孩子较好?

 

许多教育领域的学者大力提倡艺术是儿童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年幼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发展比较依赖于具体直观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动手实践来深入对概念的理解和情绪情感的探索,而艺术活动恰恰提供了此类直观经验,特别是儿童能够将抽象的情绪情感借助直观的绘画加以表达。当然,针对幼儿的艺术活动不应侧重以培养艺术技能为目的,而更多应该是以艺术为媒介鼓励儿童的自由探索和自我表达。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呼吁应该保障儿童有更多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强大脑血液流动、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调节大脑的激活水平,从而刺激儿童的认知发展。体育锻炼往往还要求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有利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许多研究都发现了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来自数百个上海家庭的实证数据让我们窥视到了兴趣班的冰山一角,它也让我们知道,该不该上兴趣班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适量地参与兴趣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目前优质公共托育资源极为稀缺的中国,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兴趣班的价值,但是,我们也要避免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如果兴趣班过度地侵占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与家人欢度家庭时光的机会,如果孩子出现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又或者如果兴趣班导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紧张等,那么我们需要警惕,兴趣班的作用可能得不偿失,家长需要适可而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uescany

    适量,艺术类较好,保证锻炼

  • 操盘手温柔咆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