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挡我拍照了”…艺术馆成“摄影棚”?|睡前聊一会儿

“朋友,你挡我拍照了”…艺术馆成“摄影棚”?|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4:26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前,你是着急拍照打卡留下光影,还是沉浸入艺术海洋?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艺术场馆的大门再次向公众敞开。昨晚我们已经聊过了影院剧院,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美术馆、博物馆。

 

跟前段时间流行的“野餐热”一样,去艺术馆拍照这件事已然成了“潮流”。在一个社区分享APP上搜索“美术馆”,至少有14万篇笔记,其中关联最多的是“美术馆拍照”“美术馆穿搭”“美术馆文案”“美术馆滤镜”等关键词。不难看出,这些“观展攻略”大多与展览内容无关,重点反而放在了“拍照”“如何凹造型”“穿什么衣服出片率高”等方面,仿佛在说展馆的意义不在价值,而是颜值。

 

有人说,“拍照+分享”是当代年轻人重要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了“拍照5分钟,P图两小时”的流行段子。实事求是地说,相较于室外阴晴不定、不受控制的天气,展馆的高级布景、专业光影、艺术格调,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摄影棚”,可以轻轻松松满足年轻人的“颜值需求”,成为新一波“网红打卡基地”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到此一游”不应是走进艺术场馆的目的,“咔嚓咔嚓”也不该是充斥艺术天堂的声音。不管是呈现光影艺术,还是展示传世名作,艺术场所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弘扬艺术。当排队拍照影响其他观众的体验,只顾打卡忽略展览作品的内涵,这不仅有违艺术场馆的规则,也是对艺术价值的忽视。殊不知,那些镜头下、照片里充作背景甚至被虚化的角落,才是脚下这片空间真正的主角。

 

当然平心而论,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的艺术鉴赏家,看展也不必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睡莲》是莫奈的作品还是马奈的作品?马蒂斯的《舞蹈》想表达什么情绪?伦勃朗的《浪子回头》背后有什么故事?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有什么区别?草间弥生的前卫体现在哪?即便没有必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至少应当保留一双欣赏的眼睛。当走进展馆,在“打卡”之余,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些“会说话”的作品,试试看它们能不能引起你的兴趣,触动你的心弦,启发你的思考。哪怕只有些许、只是片刻,一趟普通的“拍照套路”,也能瞬间变为艺术的“朝圣之旅”。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享受艺术带给生活的美好,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一位学者判断,当代的艺术馆越来越重视与公众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趋于娱乐化。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艺术与娱乐的联通,才让平日里“高冷”、小众的作品,迎来更多的目光、发现更大的天地。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馆敞开大门,欢迎的不就是所有喜欢艺术作品、愿意提高审美、希望传递美感的每一个人吗?

 

人生中总有些美好不期而遇。漫步其中,希望这片长满艺术的土壤,能让享受艺术之美的人相遇,让拥有审美志趣的人邂逅。也愿更多人走进“美的领域”,在拍照、打卡之后,选择留下。

 

这正是:

艺术享受不分形式,打卡拍照也无大事。

若想美好长久保持,还得需要多些审视。

 

各位晚安。

 

(文 | 董晓伟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