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立冬已来,有的地方甚至开始飘起了雪花,但秋意未尽,朋友圈里再次上演一场晒图大赛:层林尽染的群山、秋风落叶的街道、秋高气爽的天空……不过,能够跟美景“平分秋色”的,也就只有照片里那些或花枝招展、或帅气逼人的身影了。无论是架起长枪短炮,还是随手掏出手机,快门一摁、镜头一闪,捕捉的是美丽,定格的是瞬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风光摄影难于意,人物摄影难于神。”现实生活里,同样都是给女朋友拍照,有人觉得是道送分题,有人却发现竟然是道“送命题”。在网络知识问答社区里,一个“有一个不会拍照的男朋友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的问题下面,1700多条答案“有图有真相”。从有一种友谊叫“朋友手机里的照片”,到有一种前任叫“不会拍照的男朋友”,漫不经心的“咔嚓”声,见证了多少“不堪一击”的美丽,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对拍照这门技术有个深深的“敬畏”。
何止是个“哄女朋友开心”的技术,拍照本质上是门实打实的艺术。有人说,“一个高明的人像摄影师有时候就相当于一个化妆师,他会通过散射光拍出细腻的皮肤,通过强光勾勒出发光的发梢,通过侧光塑造出立体的五官身形,甚至通过逆光打造出恰到好处的轮廓线条”。镜头的光圈大小、快门的速度快慢、光影的色彩明暗,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影响着最后成片的质感和美感。更何况,在“深不可测”的拍摄技术之外,还有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强大后期,共同构成了兼具现实和想象的“美丽”。
但是,美的疆域千山万水,美的定义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样子,在不同介质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有一种说法,人在“照镜子会脑补30%的美丽”。这是因为相比相片的静止,人在照镜子时的动态调整,会让大脑在视觉处理时进行主动修饰,选择性忽略掉一些不满意的细节。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照片究竟美不美,不全靠拍摄技法和表现方法,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有没有欣赏的眼睛。
当然,真正的美其实无需多言。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本报摄影记者在疫情防控期间,拍摄了4.2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摘下口罩的瞬间。和平日里万事俱备不同,这次拍摄可谓争分夺秒,医护人员平均每人只有1分钟左右的拍摄时间,摘口罩的动作更是只有短短几秒钟。清晰的勒痕、凌乱的发型、疲惫的目光、紧张的神态……在最后的成片里,哪一个细节都与“美丽”无关,可谁又能否认每一张定格都是大写的“美丽”呢?这为我们理解拍摄的魅力,或许又打开了一层视野。美轮美奂是一种美丽,“匆匆留影”也可能是一种美丽。而往往是后一种,在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在逆行出征的非凡征程,拥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摄影界有句话叫,“只有在一张照片中,瞬间和永恒才可以共存。”此时此刻,正值一年好秋光,朋友圈里的光影交错让人应接不暇,但真正能够驻足心里的,还是那些眼前的人和忘不了的事。既欣赏瞬间的风景,也追求永恒的价值,或许这才是一本适用于所有人的“摄影指南”。
这正是:
咔嚓一顿拍,
但觉累不爱。
瞬间与永恒,
美要看内在。
(文|程雨田 主播|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