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一以贯之的学问

084.一以贯之的学问

00:00
16:30

顾东桥继续请教关于知和行的问题,认为对外在事物的探知还是很重要,并列举经典中的词句以佐证,如“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等,这些都是古代圣贤说的话,难道会有错?还是错在王阳明呢?王阳明会如何回应呢?孔子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请听张讲师为我们揭晓答案!


1、为什么孔子认为多闻多见有弊端?

2、一以贯之的学问,是什么?


《答顾东桥书》 

(十一)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

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现在我们看顾东桥的第十一封来书。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顾东桥第十一封来书说,阳明先生您所谓的大学格物之说,指的是专求本心。格物格的是心中之物,复我们的良知,犹可牵合。那这样来说呢,

勉强看起来是合乎大学的宗旨的。

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像前面所说的这么多名词,都是从六经四书里面来的呀?这些字句都是很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说,不是只有良知的问题哟。还要求于事为之际,就是在人跟人之间相处里面,事理里面相互学习做人的道理。资于论说之间者,借助了论说讲习来增加他的学问

你看里面都说“博学详说”啊,“好问好察”啊,这些名词都是在讲说,我们应该还要去多多的学习。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所以我说的这个用功的细目,用功的次第呀,不是只有良知,不是只有求于内心,应该对外面还有好多好多东西要学的吧?你看吧,六经四书里面,你看不就有这么多的名词了吗?各位,那么所谓的“多见多闻”,从哪来的呢?它是《论语》为政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孔子告诉子张,因为子张这个人很喜欢到处都去学,可是到处都去学有很多毛病,他就说多闻是好啊。

“阙疑”,“多闻”但那个不合于道理的,要把它放下。那个“阙”就是空,空下来,先别说也别做。现在的人学道理都喜欢学一些没听过的,然后可以讲给别人听,表示我很博学。孔子说这不行,良心良能,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你学了之后很多很多。子张很喜欢学很多,现在的人不是这样吗?没事要去买很多什么周刊,什么报刊呐,一直看一直看,为什么要一直看呢?就是为了要跟朋友讲话的时候,有话题可以讲,但是对不对呢?不知道。所以多闻要把有疑问的放着。慎言其余,其余是什么?有问题的放着,还不能考证的放着,没有证据的放着,说那一些确切的。则寡尤,那就不会有过错了。像这个多闻多见,但是顾东桥呢,把多闻多见去头去尾,就直接跟王阳明质疑说,你看,连孔子都说要“多闻多见”,就用这个来质疑王阳明。

前言往行这句话是从哪来的呢?这句话是从《易经》大畜卦里面来的。《易经》的大畜卦的象辞里面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应该多识前言往行,多去认识前言往行,过去的先圣先贤所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来畜养自己的德性。到底他是怎么呢?以畜其德。各位,你看“以畜其德”四个字就知道说,所学的前言往行,先圣先贤所做过的事,是跟德性有关的。你只是学这个德性而已哟。各位如果谈到德性还能离开你的心吗?不可能离开你的心,所以前言往行也就是心哪。讲简单一点,但是呢?又被顾东桥又给错解了。我想不是只有顾东桥错解了。大家都错解了,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多识耶,要多认识耶,那不就是要多学吗?

还有这个好古敏求,“好古敏求”是从《论语》述而篇里面来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哪?我是“好古敏以求之者”,我是好古人之道,然后呢?很勤快地去学习而来的,好古敏求。“敏求”,现在顾东桥是拿出敏求这两个字,敏求不就是要尽量地往外学习吗?你看连孔子都这样。

好,再来是博学审问,“博学审问”从哪来?《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是从《中庸》里面来的,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你看博学,要博学还要审问,那不就表示说除了良知以外要去学很多吗?

再来温故知新,这是《论语》为政篇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要去温习以前的什么书什么经,要温习很多,所以呢,能够开发我们的智慧,就可以为师。你看“温故而知新”是不是代表,要去外面学习很多呢?在在处处都有很多证据的,博学而详说是《孟子》离娄下篇“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明明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不止是良知的问题,还要去博学很多,还要去跟朋友讨论,再去实行。哎呀他的意思就是说,知跟行是分开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再来好问好察,这是《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好问好察不是去学习不然是什么?对不对?你看孔子也是这样,你看孟子也是这样,你看舜也是这样,你看所有先圣先贤都是这样。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但是告诉我们说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呀,应对进退很重要的。

资于论说之间者。诶,朋友讲习之间呢,可以讲讲道理的,就是学这些东西嘛。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所以我认为不是只有良知的问题,对外面去学习为人处事应该怎么样?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为人君应该怎么做?为人臣应该怎么做?祭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祭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祭地应该怎么做?这有不同的啊,这些都是要学的,我想不是容紊乱的。那么提了这么多问题,反正不断地要证明说,

知行是分开就对的啦,不是只有良知的问题,事理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看王阳明怎么回答。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好,那既然你说这样,那格物呢?跟自己的内心有关,我想不用再多解释了。

至于“多闻多见”,现在刚刚不是举了很多经典里面的,一句一句代表说要去多学习吗?王阳明就一句一句来回答。至于多闻多见这句话,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为什么孔子对子张说多闻多见这个事情,就是因为他有整天想要多闻多见的毛病,想要用这个来彰显自己,非常有才能,知识是非常的渊博。而不能求诸其心,多闻多见但是却跟心无关哪?整部《论语》背下来,各位现在是不是有很多读经班。而这些读经班竟然告诉你说,你不要解释。各位这是错的啊,你可以先开始囫囵吞枣先读一读,但是终究是要去了解里面的意义。到底讲了你良知的什么,你的内心的什么东西嘛,是要学这个啊。那子张学很多,而不能求诸其心,每一句却跟心无关,而只跟技巧有关。

以阙疑殆,各位,你要衡量一个事情对不对,到底要以什么为本?我刚刚讲的就是要以良知为本,用良知为本。求于良知才能够知道说,这个事情,对还是不对?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所以,子张常常学了很多,然后还是做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孔子看在眼里呀,你这么会学,学这么多,却跟你的良知脱节。一跟良知脱节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从哪里去权变哪?你到底要以什么为本呢?就有很多尤悔,     就是埋怨哪悔恨哪。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子张学越多他就越高傲,对不对?本来没有学很多,出口不能成章还稍微谦虚一点,等你四书全部读完了,出口一成章,哇,那不得了,高傲起来了。

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孔子说这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是做什么用的呢?盖为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他多闻多见却跟良心无关,不知道以什么来衡量到底哪一句话该留着,哪一句话可以拿掉,哪一句话是错的,好像是所有的话。各位现在的人求学问有一个毛病,什么毛病?诸子百家都要读。孟子为什么批判墨子?你说孟子跟墨子过不去,孟子跟荀子也过不去,孟子挺自私的,为什么你的言论可以留下?为什么他们不能留下?各位,一个事情合不合道理是以什么为评论的标准?就是良知啊。你说荀子、墨子没有良知吗?在很多地方,用他们的理论刚好跟良知违背,所以才会被批判,看起来是符合良知的。就像曾子一样,大杖还不逃,看起来符合良知呀。就像舜一样,一开始说我不要娶,干脆不娶就算了嘛,看起来符合良知呀。但是你没有衡量轻重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不符合良知啊。各位对不对呀?所以从真正的良知出发,你如果不从良知出发,有一天会后悔,舜如果不告就不娶,他后来他就后悔,所以呀要以这个良知为本。那就因为子张好高骛远,喜欢博学很多,为了救他这个病,所以告诉他说,你多闻可以呀,多闻有疑问的,就是还不能有证据或是你还不能消化吸收的,或者跟你内心还没挂钩的,来,先放下。慎行其余,慎行那些最简单最大方,大家都懂的那些道理,你就可以做一个好人,他是告诉他这个事情,所以各位,他是不是劝子张要去多闻、去多见呐?不是。他是告诉他说,慎言其余,慎行其余,你不能忽略这个事情,那我学这么多,要慎行其余,我这一些要拿掉,要以什么为准?不以良知为准以什么为准呐?所以这个话绝对不是劝各位多闻多见,绝对不是。

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现在王阳明在佐证。他说,孔夫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确定,而我就跟着这样做,我无是也,我不这么做的。那这个话是从《论语》的述而篇里面。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个话很重要。他说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哦,我虽然是多闻,但是我只挑里面的善者,对的。多见而识之,我多见但是我要去区分里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之次也,各位最重要的是这四个字。知之次也,我多闻我多见是知的第二义,知的最不得已的、最不好的办法,最上策没有讲出来,知之次也就是次等办法。最上等办法没有说出来,最上等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良知。从外面去求,慢慢再分析对还是不对。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知的次要方案,主要方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良知。

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他讲这个话,“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有不符合良心而去做的,无是也。他这个话就好像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讲的不是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已哟,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人皆有之,就是人的良知良能本来俱足的,这些本来俱足的知。如果我还没有显现,我就凭着我们两个说的道理到底对不对?没有一个根据呀我们就做了。“我无是也”,我不这么做的,所以孔子这个话就跟孟子的话,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是本来良知,第一义最上策是什么?恢复本来良知。

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孔子说“我无是也”,说“知之次也”,知之次也就可以证明说,明德里面的良知啊,要明我们德性里面的良知,才是最上策的。而不是由于见闻,见闻只能够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是拿来辩论哦。拿来说谁谁谁,各位现在你会发现这个事情,讲谁谁谁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讲哪个明星什么样的丑闻,大家都知道,好像以此为多见多闻呐,这个叫做浪费生命。不是由于外在的见闻,外在的见闻是有的,是次要的办法。最主要的办法是什么呢?上上策是什么呢?复其良知,本来固有的东西呀。

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如果他后面不讲“知之次也”,那就变成什么样?多闻多见就变成专求诸见闻之末,从见闻上从知识上一条一条去学,各位我们现在的人多可怜,你进到书店里面有多少书啊?这么多书,我们说多读书。各位你多读书如果你不懂得从里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浪费生命。那你是以什么去衡量?这是“知之次也”。这看来是对的,而“知之次也”,落在第二义,说已落在第二义。故曰知之次也。孔子这个话讲得很好,但是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落入我们学习他的多闻多见,我们就忘了最后一句话,“知之次也”既然是知之次也,那知之上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良知,这是很重要的。

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既然孔子都认为说见闻是知之次,是第二等的哟。那好啦,那第一等的是什么?“果安所指”,到底他所指的是什么?那不是良知不然是什么?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从这个话你就可以知道,从知之次也,你就知道说,哦圣门用力就在致知,就在我们的良知上面。叫你“多闻多见”都是良知的事情,不是外面的知识的事情啊。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这个也是一样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跟子贡说,因为子贡也是学很多的人嘛,所以孔夫子跟子贡说,“赐也,”赐就是子贡,说:“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你认为我跟你一样到处学,学很多?然后我今天才变得这么聪明睿智吗?“非也。”不是的。那你是怎么呢?“予一以贯之。”我是一以贯之,各位,一是什么?就是良知,一个。老天爷赋给我的时候就这个,本来俱足的东西。那曾子来解释这个“一以贯之”,他说:“哦,就是忠恕而已矣。”那忠恕不是良知不然是什么?那么这一句话呢?“一以贯之”是在《论语》的卫灵公篇里面,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如果夫子前面说的多学而识,这个是对的,要你去学很多,最后呢?自己又说“非也,予一以贯之”。那不就是“谬为是说”,不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那个谬就是错误,那你不是错前面那一段,就是错后面那一段呐,两段矛盾,你终究会有一错呀,不是这样吗?说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难道他骗子贡吗?各位记得哦,子贡这个人相貌堂堂,非常聪明;子张这个人也是相貌堂堂非常聪明,高狂的很,那学很多,表现出来都是很大的才气。所以,孔子才跟子张跟子贡这两个人说,你认为我是多学而识之者欤。他跟子贡这么说,他跟子张说多闻多见,要把有疑问的放下,慎行其余,对不对?他说学问不在于多啦。

“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一以贯之”,我不是多学而识之者,我是“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不是良知,那不然你告诉我是什么东西?所以予一以贯之者也。前面这一段呢,就是在解释多闻多见,顾东桥说:“你说复其良知就可以了,不是这样啊,孔夫子都告诉我们多闻多见。”

那前面这一大段呢,就是王阳明在解释不是多闻多见,在一以贯之,在把有疑问的放下来,多闻阙疑,有疑问的放下来。各位你多闻之后,没有证据的,不符合良知的,统统放下来。你会发现,有十卡车,那些都是白读的啦,最后就是剩下本来所俱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一以贯之不是良知到底是什么嘛?对不对?我们读《论语》真的还是不会读,还没把它给读懂,那至于后面所说的,多识前言往行。

我们在下一集再来说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闻见功夫,知之次也。知之根本良知、良能。 所谓君子之言行事为是以良知一以贯之,若遇疑虑,只需格物致知,再以良知一以贯之。

  • 黄金颜玉

    张老师讲解的很好 ,听了后内心很安定

  • 三渡渡人渡己

    孔圣人 一以贯之的学问主轴就是良知,为人好的心!

  • 服务体现价值

    感恩讲师。

  • 1878335likj

    一(良心)以贯之,知之次之。原来我之前大半生都在浪费生命。

  • 志_学

    好听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8